《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这些经典红色电影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70后、80后甚至年纪更长的市民而言,却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在建党纪念日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看看他们记忆中的红色电影都有哪些?
利用暑假在26家影院看老电影
市民唐杰是个特别爱老电影的人,每年六月他都会通过上海电影节和一些朋友见面。“烈火中永生、暴风骤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冰山上的来客、山间铃响马帮来、青春之歌、铁道卫士、海霞、战上海、艳阳天、金光大道、青松岭、地下尖兵、秘密图纸、跟踪追击、海鹰、前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羊城暗哨、51号兵站……”他一口气报出三十多部他曾看过的红色电影,“这些老电影,我曾经利用暑假,在南京26家影院看过。”在他看来,这些红色经典电影或黑白或彩色,深深感染着千百万电影观众,它们描绘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再现了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的共产党人形象。
受英雄人物影响踏上从军路
王六一已过不惑之年,一说到红色电影,他的记忆又回到了童年。“小时候在村里看过《渡江侦察记》。记得电影中化装成民工的解放军搞到了一份江防工事图,把它塞在鱼肚里交给刘四姐带回去,当时百思不得其解,鱼肚里是如何塞进情报的,让我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另一部印象深刻的影片就是《小兵张嘎》,“那时候看到电影中人小鬼大的嘎小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用木头枪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而欢欣鼓舞,第二天自己用木板做了一把小手枪,很快,全村的小伙伴都拥有了一把木头手枪,大家得瑟的不行。”红色电影不仅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更影响到他的志向,高中毕业后,受英雄人物的影响,他踏上了二十载的从军路。
看红色电影立志好好学习
《江姐》、《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都是张淑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曾看过的电影,当时她才12岁。“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扛着长板凳,来到当时屯溪军分区的独立营,《江姐》开始放映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人们不约而同地会发出一些赞叹与惋惜声,以及痛恨责骂声。”小小年纪的她就被《江姐》的故事深深吸引,“电影里的江雪琴,也就是江姐,为了革命,被叛徒出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烤打,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当时她就被电影感动的热泪盈眶,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接好革命的班,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电影伴他走过青中年
提起红色电影,年过七旬的周胜利心情就非常激动,因为红色电影伴随着他的青、中年时代。
“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好像是1964年在歙县学校读书时学校组织看的,男主角李侠是由孙道临出演,李侠忠诚于党、乐观坚毅、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说起《地道战》,他耳边就响起“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铿锵有力催人奋起的旋律。“当时在学校操场上,看到银幕上出现根据地人民运用地道战狠狠打击鬼子时,我们会心一笑,当鬼子山田开枪打死拉响报警大钟的高老忠时,我们则情不自禁地骂起日本鬼子。可见红色电影有如此的感染力和爱国教育作用。”周胜利觉得红色电影给几代人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一些好的红色电影又在进一步加工重拍,革命英雄的精神也将影响着下一代。
从红色电影中接受爱国教育
程中安今年52岁,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的红色电影是《闪闪的红星》和《刘胡兰》。“记得七十年代,我们在休宁万安农村的晒谷场看露天电影,人山人海。《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年纪小觉悟高,和敌人斗智斗勇,不怕牺牲不怕苦;还有刘胡兰被捕后自己把头放在铡刀下英勇就义,当时看了非常震撼,这些英雄人物也激励着我们一生。”如今,每年七一期间,看到电视台播放红色电影,他都会再看一遍,他觉得重温这些红色经典对自己也是一次教育。
80后的邓勇则说,“我看过《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嘎子机智勇敢,这些剧情很有意思,比现在抗日神剧好看多了。”90后的大学生李璇则记得小学时看过的《张思德》,“印象最深的是表彰大会上,毛主席说的那句‘为人民服务’,因为这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新时代,对我们都是一种指引,特别对于像我这样刚刚加入共产党的学生党员,它所传递给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