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安庆学者质疑“漏洞百出”的《徽剧之源》

2015-06-23 14:27:04
作者:任祥斌
阅读:166
评论:0

近日,获得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一等奖的《徽剧之源》引起安庆学者质疑。6月18日,明清史学者、作家@闲情偶记发声,并以10个历史观点点评、驳斥该获奖论文。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副编审张全海博士就该获奖作品的35处进行了批注,公布于网络后立即引起了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评论。

歙县是徽剧的主要发源地?

6月14日,@黄山发布发布消息:《徽剧之源》获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一等奖。链接的是黄山市文化委员会网站上的一则消息:“近日,第29届田汉戏剧奖评奖结果揭晓,歙县朱祝新先生论文作品《徽剧之源》荣获理论评论一等奖。《徽剧之源》从徽戏发源的地域背景,官宦、徽商及剧作家的参与,徽班与徽戏名家的存在,京剧的寻根之旅,京剧中所保留的唱腔与街源土语,街源戏剧的重新崛起等六个方面,对徽剧发源于歙县街源这一历史史实,作出大胆辩证,进行正本清源,从而佐证歙县是徽班故里,徽剧的主要发源地。该文此次得奖,也说明了专家对徽剧新的探究是认可的。”

此消息被网友“@楚接舆”转发后,引起网民的一片热议,尤其是安庆籍网民更是义愤填膺。网友“@卡其色拖鞋”评论称:“黄山还是发源地?徽班之徽,指的是安徽,又不是徽州地区!”

徽班徽剧起源问题早已解决

6月21日,40多位安庆文史专家、戏曲研究学者及京剧表演者,在安庆召开了“徽班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就徽班徽剧起源、传播以及京剧的诞生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认为,关于徽班徽剧起源问题,1991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时就已解决了,徽班徽剧诞生于皖河水陆码头石牌,顺水而下,在安庆和盐商云集的扬州博采众家之长,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调西皮融合,形成京剧。

安庆师范学院教授王平认为,徽班是指所唱声腔是安庆石牌腔、在扬州得到徽商资助的安徽戏班,该获奖论文竟然把“徽剧、徽班、徽戏、徽商笼统地归纳在一起”。

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叶永新说,他的祖籍是歙县,虽然对徽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情感不能罔顾史实。该文的“之源说”存在逻辑错误:一是徽班之“徽”非“徽州”之“徽”,实“安徽”之“徽”;二是把歙县徽戏支流遗存的现代兴起当作“之源”。

张全海博士告诉记者,清嘉庆年间歙县汪必昌撰有《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其中提到:“乾隆廿六七年,安庆班之入徽也……后之作俑石牌班……名曰乱弹……尤可恶者,昔年逐出徽境之班,到处不称安庆、石牌,而曰徽班,岂我徽郡礼仪之邦,而出自禽兽演串不肖之剧哉!”可见安庆徽班艺人早在乾隆中期就已进入徽州献艺。

要加大挖掘整理安庆弹腔

更多的与会学者认为,这是一次文化事件,也是一次安庆人文化反思的契机。近年来,安庆的徽班和徽剧研究出现后继乏力现象。如何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域资源不流失?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献言献策。

与会专家学者建议要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学术成果基础上,加大挖掘整理遗存于皖河上游潜岳山区的安庆弹腔(即清代徽班所唱的老徽调);要沿着徽班当年的足迹寻访,研究整理徽班南下至南方各省,对湘剧、赣剧、闽剧、桂剧、滇剧的形成都做出过哪些贡献,展示完整的徽班北上南下传播路线图,呈现安庆徽班在中国戏曲史的辉煌地位。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