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昌溪话
徐玉基
昌溪在中国徽州歙县南乡。要了解昌溪话的大雅之处,先来了解一下昌溪话的用语:
青年叫小官,皇帝叫老官,傲气叫大佬,妻子叫老孺,纳妾叫做小,显摆叫噱头,无能叫瞎巴,犯傻叫痴呆,痴呆叫丁东,本事叫道行,不堪叫推过,憨人叫寿头,抱养叫驮来,劳累叫落力,失信叫赖皮,能干叫来事,牛人叫结棍,许多叫交关,垃圾叫擸𢶍,日历叫官本,乱讲叫嚼蛆,瞎讲叫生蛆,多穿叫捂蛆,揩油叫干谒,无用叫废类,恶人叫贼类,结伙叫给辺,歹人叫坏胚,旱灾叫干塘,小雨叫麦洓,煎饼叫虫窠,寿终叫过百,功德叫阴骘,败家叫攉水,小气叫荆公,炉灶叫锅圈,学生叫蒙童,劳累叫好勚,妊娠叫害嫚,怀孕叫担肚,断奶叫卖甜,肿脸叫判官,瘦弱叫干丁,方位叫向几,路费叫盘缠,棕绳叫纠索,毒品叫乌烟,执事叫礼生,客厅叫堂前,厨房叫灶下,求亲叫访人,结婚叫讨亲,小孩叫丫儿,砚台叫月眼,互助叫约会,偷情叫和奸,鳜鱼叫嘴搭,孔洞叫狗阙,才能叫有干,银杏叫鸭脚,灰烬叫火屎,滑坡叫塌坝,木板叫桥皮,年轻叫嫩相,继母叫蛮姆,霉头叫倒灶,出丑叫跌相,瞌睡叫中困,翻身叫调脊,祸事叫驮牌,出色叫牌头,出息叫出茧,早饭叫天刚,锋利叫飞快,午睡叫中觉,松明叫枞皮,莴笋叫乌嘴。节俭做人家,骄傲轻骨头,笨蛋猪头三,泼皮粪缸蛆,无赖螨蓝蜞,疟疾打半日,疾步走余杭,带状疱疹白蛇传,履尸闯魂是乱跑。
2.昌溪便农桥
有看官表示,这些都是土话,而且土得不能再土,何雅之有?列位看官有所不知,大俗即大雅,粗看很土,细思则雅。
徽州自古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之称,说话口音也大相径庭,一个县内说话,可能互相听不懂。究其原因,徽州山区盆地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小环境,语言也各具特色。但奇怪的是,这种语言差别与河流水系有关。即一条河流上某段有支流,则中间村庄语言就出现差别。例如昌溪,上游七里有两条河流汇合,则上游石潭话和昌溪话差别不是一点点大,如用普通话标音,昌溪称石潭“实凳”,石潭人则称为“石洞”。往下游十里的定潭,昌溪人读为“定凳”,定潭人则读为“等凳”,概定潭这里又有一条河坑注入昌溪水。
其实徽州四周大山,但并不封闭,昌溪亦如是。自宋元始,昌溪人不断走向全国,或为官,或经商,与外界交流频繁,但语言这东西,根深蒂固,所谓乡音难改即是。昌溪土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传承了大量古音古文古义。
3.昌溪风光
例如“纠索”,是昌溪人用来捆柴、捆麦把、稻草、豆秸等的绳索,上面连接一个木制框架称为纠索枷。用三股棕绳缠合而成,非常结实。纠索是古老的称呼,是徽州的“徽”字本义。《说文解字》:“徽,衺幅也。一曰三纠绳也。”《周易》上说“三股为徽,两股为纆”。“徽”指三股绳合在一起结成的绳索。引申义有束缚,标志之义。三股的叫徽,两股的叫纆。“索,绳也。”能将几千年前的名词保留下来,可见昌溪话雅之魅力。
昌溪人称妻子、老婆为老孺。哪怕是新婚小娘子,一进门就成了“老孺”。老字是前缀词,孺用古意,通“乳”。生育。《广雅》:“孺,生也。”妻子的重要职责是生育。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昌溪人称故去的女性先祖为老太孺,有时也指活着的老夫人为老太孺,意思是活得长,身体好,受到人们尊敬。老孺则是老婆的通称,老为前缀词。昌溪人又将老孺演化为老玉,意思是妻子娶回家,要象块玉一样珍惜,老婆自己也要像玉一样纯洁可贵,越老越值钱。
昌溪人用词,选那些最能表现本质和雅意的字,力求准确生动地表达事物。例如现在通用的“走路”一词,昌溪人谓之“行路”,这是大有讲究的。《尔雅》:“室中谓之时(时通峙),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古人对每一个动作都有细致划分,走路亦是。昌溪人选择了能登大雅之堂的“行”字,你能说土?《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字汇》:“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则为行。”就是说,“行路”不仅有具体生动的动作,而且精准地描述了行为的思想性。古人用“行路”一词是常态化,著名诗人李白还写了三首《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至今脍炙人口。李白为什么不写走路难,是有讲究的。可见昌溪土话中包含之雅意十分深厚。
最能体现昌溪人用语准确性的还有“讨”与“借”。借是要归还的,例如借一张桌,借五块洋。而讨是不用归还的,例如讨碗水喝,讨点菜秧。现代人常说“借个火”,而昌溪人说“讨个火”,旧时家里锅灶熄火,要拿个火纸煤到邻居家去点着,回家再引火。讨个火是不用还的,借个火怎么还?再如昌溪人称娶媳妇为“讨亲”、“讨新妇”,是十分准确生动而寓意美好的,媳妇讨来,是不用归还的,归还那叫“休妻”。现在流行讲“娶媳妇”,娶字本义劫女为妻,所以娶字为取女,听听就不舒服。“讨”字言寸,讲话很有分寸,体现尊重、自愿、和谐,毕竟“讨”是要对方愿给才行。
再如不正当男女关系,现在一般称为通奸。但昌溪仍和古时一样,称为“和奸”。和奸一词,是历代律法正式用词。《唐律疏议·杂律》:“和奸者,男女各徒一年半。”《唐律·杂律·和奸无妇女罪名》:“长孙无忌等疏议:和奸,谓彼此和同者。”民国《暂行新刑律》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和奸有夫之姓者,处四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通奸一词仅描述了事实存在,而和奸则揉入了感情色彩,是不是更精当呢?
又如擸𢶍,即垃圾。这两个字十分生僻。《说文解字》:“擸,理持也。謂分理而持之也。”《唐韻》:“𢶍,擸,和雜也。”用以代指垃圾。垃圾一词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可能是为了好写。擸𢶍又写作拉飒,古时读音一致,垃圾这个词文章少用,故民间根据读音写作不同的文字。例如擸𢶍与拉飒均读lāsà,秽杂之物。至今昌溪人讲某人“口水拉飒”,就是这个意思。
4. 擸𢶍
昌溪人还有一个口头语,叫作“伤阴骘”。例如有人摔断了腿,有人会说“真伤阴骘哦,骨头都跌断了。”再如有人将路上的石板扛回家砌猪栏,人们也会说“这种事伤阴骘的。”这两件事的指向不同,前项是说导致人摔断腿的因素“伤阴骘”,例如山陡峭、路滑等,后项是指这个人本身做了伤阴骘的事。最早使用“阴骘”一词的是《书经•洪范》: “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这里的“骘”是安定、稳定的意思,苍天在默默地安定下界的人们。昌溪使用的“阴骘”词义,还有“陟”的字义,即“乘马登山”, “骘”就有了“升、登、进”等意,从而上升到道德层面。 “阴骘”一词的广泛使用,并且成为默默地行善积德之意,是在元代的《文昌帝君阴骘文》面世之后。该文通篇劝人近善远恶,大到治国为民,小到日常言行,把如何做一个高尚之人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阴骘即默默地做好事,积下阴德,护佑子孙。如果你做了好事大肆宣扬,则不能算阴骘。昌溪人是讲究阴骘的典范,修石桥捐款万元大洋的连记录都没留下,全村找不到功德碑一类张扬的物事。
5.文昌帝君阴骘文
昌溪还有一个词叫“推板”,就是差劲的意思。(又作推扳、推班,《官场现形记》作推板)为什么叫“推板”呢?原来古时木版印刷,刻字时刻坏,就要将雕板用刨子推光重来,推板就是不合格,质量差意思,引申到日常用语,凡一切差劲的东西都可以用推板来形容,例如做人推板,做事推板,讲话推板……是不是很有文化?
还有两个带“牌”字的词,也是古时的遗存。一个是“驮牌”,形容问题很严重。例如失火烧山,人家会叫“再驮牌哩。”原来旧时处决犯人,背上要插一块纸牌,上书犯人姓名及罪名。“驮牌”是拿之类比,说明事情性质很严重。“隑(gāi)牌头”,隑,《玉篇》梯也,因梯子使用时是竖立的,所以隑又作“立也。”昌溪人叫站立作“隑”。“隑牌头”就是站在前头。清代实行保甲制,规定“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站队时自然牌头站在前面,叫作“隑牌头”。现在使用已泛化,例如你的书法在村中最为出色,人家会说:“他一手毛笔字隑牌头。”毛笔字怎么隑牌头呢,这就是昌溪话中的妙处,只要一个词,就以将事物描述得清楚明白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而不是像书面文字那样一本正经。
6.昌溪风光
最后,用一段昌溪话作结,显示其大雅之处,需要细心体味:
昌溪冬天要组织人手夜里巡逻防火,打更的手持棕树挖成的梆子,一边走一边喊:“寒冬腊月,天干飞燥,阁上阁下,堂前灶下,火屎小心哦。”梆,梆,梆……
7.昌溪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