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安徽柯氏宗亲联谊会暨安徽柯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柯芳春率领团在结束对歙县水竹坑的调研访问之后,在柯宏胜的提议下,决定到歙县县城去拜谒柯庆施的墓。参加这次拜祭的安徽柯氏文化研究会的成员有:柯芳春、柯皖宜、柯韵徽、柯新亮、柯宏胜、柯雪中、柯友启、柯裕平等。
我们一行在柯庆施的侄女、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柯皖宜的带领下,穿过一片新开发的黄土地,便来到西干山的最高峰----披云峰的脚下,我们开始了攀登。从山脚到山顶,九曲十八弯地依山势铺设着石阶,是颇有历史感的披云古道。踩在青幽的石板上,仿佛听见古人铺路时锤子凿子的叮当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路上,树林很密,连蓝天都得从树冠中寻觅。这一路,其实也是缅怀歙籍先贤的好去处,有著名画家许士麒贝聿玿伉俪墓,有画家汪采白墓,有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和尚墓,山顶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柯庆施和她夫人于文兰的陵园。
柯庆施和她夫人于文兰的墓园周围依然是浓密的树林,透过树丛可以看见远山和县城建筑。墓园中间是宽阔的水泥平地,整个布局类似英雄纪念碑,墓前立着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刻着大大的“诚实”二字,右下角刻着两行小字:柯庆施(1902—1965),于文兰(1916——1998)。碑前,有残败的鲜花、花篮及腐烂的瓜果,应该是清明时留下的祭品吧。纪念碑后刻有摘录邓小平同志1965年4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首都各界人民公祭柯庆施同志大会上的悼词》中对其生平的介绍。据柯皖宜介绍,柯庆施骨灰是在其夫人于文兰逝世后,按照柯庆施的遗愿,于1998年8月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移葬故土的。旁边还有一尊书籍式的石碑,上刻着柯庆施的名言:“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火热的阶级感情,严格的科学态度。”纪念碑上的“诚实”二字,是柯庆施青年求学时所写的座右铭。
我们一行集体在柯庆施的墓前三鞠躬。缅怀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也为我们老柯家出了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虽然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否定柯庆施的言论,甚至是恶毒攻击的言论,但是,他所作出的历史功绩是诋毁不了的。邓小平同志在公祭柯庆施同志大会上的悼词中说,柯庆施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还说:“柯庆施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不可磨灭的贡献,全党和全国人民永志不忘。” 这个评价是党中央对柯庆施的定论。当时追悼大会上和报纸上都称柯庆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毛主席的好学生”。柯庆施在文革以后成了一个有争论的历史人物,在他逝世24年后,方才被收录进《辞海》【1989版(第四版)】,逝世44年后《辞海》【2009版(第六版)】方才给他加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头衔,真是不容易呀!《辞海》上的评价应该是盖棺定论的了。
今年(2015年)4月9日,是柯庆施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我在这里谨以此文提前表示纪念。
乙未羊年大年初二撰于合肥家中
【附柯庆施简介】
柯庆施(1902-1965)安徽歙县人。原名尚惠、笔名怪君。早年就读于皖南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该校积极响应,参与罢课、示威游行,其中五班学生还写信与《新青年》联系,后派学生柯尚惠(即柯庆施)与陈独秀联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师范中的传播。1920年冬柯在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席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春到上海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同年赴苏联海参崴做华工工作。1926年春回国。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1929年秋参加组织大冶兵暴。后任红五军五纵队政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1933年4月到张家口任中共前线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抗日同盟军工作。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石家庄市市长。建国后,任南京市市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65年4月9日在成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