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绵潭印象

2015-10-16 10:56:37
作者:吴微玲
阅读:709
评论:0

这样忽冷忽热的日子我总是喜欢配合着天气,闲了也不过十来天,却每天都象是在病着,不是头晕就是犯乏,昏头昏脑浑浑噩噩的。大抵我就属于喜欢自找苦头的那一类,一闲着就浑身难受,骑一两次车或者跑几圈的这么虐上一回,一切就都OK了。
这个周末自告奋勇去帮忙把车从大阜骑回家来,觉着二十公里太短便故意绕着远路走了山水画廊,在那个岔路口仅仅只是一闪念,就又沿江边逛了回绵潭。
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沿江面笔直的通向村里,江边有整齐划一的柳树,两三个小孩用弹弓在打着知了,往前靠近人家处一树紫薇应着景正热烈开着,村口新砌的一片马头墙,雪白的墙面上各式的文字和图画白纸黑字般,透着股书香人家的雅韵。那些文字图案自然都是宣传美好乡村的,那墙上说,这里是最幸福的村庄。
江边有一八角亭,该是新建没两年。一外地游客正跟坐在亭子里的另一对游客大谈游历,不时有渔梁码头万安码头等码头大埠从我的耳朵里飘过。再往前就是渡口,一只游轮刚好到达,卸下一堆老老少少的游客,这边上卖油炸小鱼虾卖土特产的摊子一时忽然就热闹了起来。
无意凑此热闹,原本也只想看看这新修的宽阔大路是否最终与那公路相通,关于村庄早已无探秘的兴趣,这些年走了太多的大村小巷,在我看来,徽州大大小小的山村,与我生命里休戚相关的那两个村庄已是最好的缩影。可是那条路忽然就一截截的没在了水中,单车过不了,又不想往回走,索性推了车穿村走巷起来,我知道,看似没啥规律的大路小巷都是相通的,很少有走不通的时候。
徽州山水,久居其中已是平常,可一旦静下心来,寻常巷陌依然让人心动。拐过那边热闹的大祠堂,无目的的循着脚下小路,任由这小巷带领着前行,不甘心的时候又拐到江边,前方却依然是水一程路一程。顺着屋脚巷弄再转上几转便又是一个山,这绵潭村还真不小,竟是沿江连续了几个小山坡,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房子连绵在这新安江畔,山水叠印粉墙黛瓦,果然好一副山水画卷。平日里只从公路边穿梭而过,二十几年前虽说也跟同学来过,却也只剩模糊的印记,记忆里跟这村子有关联的大概就只有这里满山的枇杷和那个庄姓同学了。
划一小舟江面上捕鱼,住家旁随意铺个场子修补些农具,这些早年稀松平常的场景如今已不多见,就连农家晒秋也已是零星点滴,早没了几十年前那种家家户户墙头屋角凡能见阳光处全都满满当当的气势。漫步村中,一老旧门庭吸引了我目光,这是一典型的徽派老建筑,阳光投影在那窄窄的巷门内外和屋角边,连屋檐上的茅草都闪着柔光,一副沉静模样,仿佛几百年来都未曾变过,隔了时光的墙你甚至可以看见有那老人在随意拉着家常,妇人在午后安静做着女红,抑或夜里那一盏灯一杯茶以及灯下读书算帐的长衫。这样的老屋,从风水门楼朝向到通风采光,从门楣屋角到邻里谦让,无一不用尽心思,一砖一瓦一巷一弄,处处是徽州人品格和智慧的体现,就连整个村庄也都是精心布局的。印象里的徽州,就是这样的一门一户一山一水一村一镇。
不过才几十年光景,徽州的大小村庄却仿佛已遭受了千百年之巨变。飞速发展带来的是随处可见的新房以及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除了马头墙,几乎一切都在改变。徽州和她的徽文化也正在离我们远去,如今的徽州,如衣着光鲜的某一类人,不过是徒有其表,其中已鲜有内容。偌大一个绵潭村,便是切实的徽州的一个缩影,只是,如今的徽州已不再是我心里住着的那一个。她依然美丽,却失了灵魂。
依稀记得以前,污水是不会随意满地流的,垃圾也是要背到山上去的。好怀念从前那旧式的天井,那四水归堂,然后小溪总归清清去大江。一切,都是有讲究的。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