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毕昇生平探讨与泥活字发明考证

2024-12-12 09:03:40
作者:黄宣正 江启明 殷首福
阅读:255
评论:0

一、毕昇籍贯研究探讨

(一)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天圣九年(1031)出生钱塘县,青少年随父沈周在福建永州、江苏润州、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活动。皇祐三年(1051)沈周任海州沐阳主簿,同年沈周殁,元和元年(1055)沈括任沐阳主簿时年24岁。当年代理东海县令,宋英宗嘉祐六年(1061)任宁国县县令。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畄京城任翰林院学士,熙宁八年(1074)任司天监,照文馆编校,后迁升光禄寺少卿。元丰八年(1085)调任职秀州(嘉兴),元祐二年(1087)又迁调润州(镇江)。后定居润州,购地筑“梦溪园”,从事“梦溪笔谈”的创作。书中第十八技艺:“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流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庆历中(1045年),此时沈括是14岁少年,跟父沈周在福建永州生活,不在杭州,皇祐三年即1051年11月沈周殁,沈括回杭州葬父,守丧期间有可能了解到布衣毕昇为活版的具体情况。

沈括写《梦溪笔谈》是在定居润州建“梦溪园”后写的。时间上应在元祐年间(1087-1095)。与庆历中(1045)时隔四十多年。文中未能将毕昇身世有明确交待,但在发明泥活字的技艺,则作尽详介绍。说毕昇是杭州人,只因为沈括是杭州人,将毕昇的生平和沈括联系起来认为是杭州人,而无视当时为谋生计客居杭州人很多。这一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此我们认为说毕昇是杭州人不可信。

(二)英山毕昇墓

1990年湖北省英山县草盘镇信访干部黄尚文路过该镇五桂墩村,在田间发现毕昇墓墓碑,引起英山县和湖北省考古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是对毕昇生世的重大发现。毕昇墓碑发现时严重风化,又遭损伤,字迹笔画有残缺,年号难以确定,均为修复归补正,碑正中为“故先考毕昇神主,並列刻故先妣李氏妙香。”左侧刻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右侧刻皇口四年二月初七,碑上有日月二字,有明显摩尼教(明教)风格。经湖北省有关部门于1993年10月和1995年12月两次组织省级鉴定会,对毕昇墓碑进行鉴定,认定是皇祐四年的毕昇墓墓碑,应为国家二级文物。但中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1908-2006)与参加1995年英山毕昇墓碑研讨会的李瑞良在《中国印刷年鉴》和《印刷科技》上多次发表文章,认为湖北英山发现活字发明家毕昇墓不可确认,可能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摩尼教神主毕昇。参加会议诉史树青当场留下四首七律,其中一首“一颗摩尼不染尘,双园日月字轻分,皇权年号同仇忾,斧凿还应是义民。”对碑主人毕昇应是摩尼教(明教)教徒,还应是义民。但此问题未得到应有合理解答,北宋时英山县属淮南路蕲州薪水。历史上没有摩尼教(明教)在当地活动的记载。无法回答毕昇是明教神主的谜。在访问英山毕昇纪念馆时,未能获得英山毕昇墓中是否有遗骨和陪葬品的信息,可能是毕昇墓是衣冠墓。总之,对该墓碑的不同意见纷纷。按专家鉴定确认该墓碑确实是毕昇的墓碑(国家二级文物),也无法确定毕昇是英山人与毕昇在英山从事活字印刷活动的事迹。历史上有众多名人死后异地而葬,如李白是四川江油人,但李白墓在安徽当涂,能说李白是当涂人吗?因此,确认英山毕昇墓是历史上发明泥活字的毕昇,也不能证明毕昇是英山人。

(三)新安毕氏与毕昇

新安毕氏的始祖师远,唐乾符间由河南偃师出师新安,卒葬篁墩。生三子,长子衍之子徙池州石埭,仲子衡世守庐墓而家篁墩,幼子卫之子烈而衢州而信州弋阳。衡二子文龙、文虎,文龙曾孙世仁迁休宁碧溪,世仁孙神护,才护。根据歙县《巨川毕氏宗谱》记载:新安毕氏一世祖为毕憬于唐重拱年间(685-688)自河南偃师,从四川刺史被派遣歙州任职,迁居歙县。时过190年繁衍五代。但他们卒后均迁葬河南偃师祖墓。六世师远(字元功)仕永州司马,唐乾符四年(878)以中散大夫调歙县任中书判事,卒后葬于篁墩,是新安毕氏六世,师远仲子衡(七世)任歙州教授,娶黄氏生二子文龙、文虎(八世),卒葬篁墩。文龙子严明(九世)、严明子岩将(十世),岩将子世仁(十一世),世仁子希万(十二世),希万娶汪氏生神护(十三世),继妻朱氏生子才护(十三世),卒葬休宁佳元。神护娶汪氏生五子(十四世)纶、经、绩、纬、经。经进士出身仕睦州清溪县尉(太平兴国976-983),享年六十三,迁长陔卒葬唐家坞。经育四子(十五世),第四子谅享年六十,娶方氏育四子(十六世),子和、文进、文立、文旺,卒葬毕村坞。文旺生二子(十七世)景承、景安,景安迁郡城上北街。嘉祐八年(1063)——熙宁六年(1083)建支祠“衡文堂”,纪念七世祖“衡”八世祖“文虎”。而谱中才护(十三世)系列以双溪派结局无下文。参照神护系,应为才护系(十三世),才护子昇(十四世),昇育四子(十五世),嘉、文、成、荣。孙三人(十六世)文昱、文斌、文忠。神护和才护是兄弟,从十三世至十六世的四世辈份排字系相符因属同宗,同属新安毕氏世族,毕昇应为新安毕氏第十四世。而神护为伯,才护为叔,毕经为堂兄,年长堂弟毕昇,毕是才护之子为堂弟。从年龄看,毕昇比毕经小。据马民权《毕昇传说》毕昇生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卒于皇祐四年(1052),而毕经任清溪县尉,太平兴国976-983年,堂兄弟二人相差30岁左右,属正常。

才护系在巨川毕氏宗谱中只有“双溪派”记载,休宁歙县均有双溪村,谱后无有世系记载。经考证:说法有三。其一,据传,毕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怕受株连,侥幸逃脱迁居英山,遂改姓田、万,躲入山里。如今英山县当地虽有地名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其二,毕昇是明教神主。宋歙州属浙西路,歙州在唐大历三年(768)已有摩尼教传入,在歙南金川建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重大打击,转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从而改称明教。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称“齐天圣公”,是用明教号召发动贫苦大众的明教教徒起来,号称百万之众。而毕昇(990-1052)生平与方腊起义(1120),二者相差不过七十年,可推测明教早在毕昇时代已在歙县秘密存在。而毕昇和父辈均为当时布衣,参加明教列为神主是顺理成章的事,印证史树青先生“斧凿还应是义民”的说明,毕昇因信明教获罪,而被毕氏除去毕氏族籍。其三:因为明教当时是地下秘密组织,毕昇后人为明教筹集活动经费而私铸钱币,受官府定为钦犯株连族人,被新安毕氏宗祠去族籍,从族谱中除名。毕昇,因受到当时新安毕氏家族开除族籍的处分,从而新安毕氏宗谱中则缺毕昇一脉的世系传承记载,而迁到英山改姓田、万繁衍子孙,也许三者皆有,如何被迫迁居英山?,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毕昇创造泥活字印刷术的考证

(一)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重要的是有文字记载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印刷术,我国的印刷术中的“印”起源于尧舜,印成为图腾的象征。后有甲骨文,先人在甲骨上刻字记载祭祀卜卦的事,夏商周三朝进入青铜时代,铸造的钟鼎上刻有文字为钟鼎文。在春秋战国已用玉石金铜质的印章作泥封。先秦始皇帝用和氏璧刻印为“御玺”,而官府用金铜刻印为“官印”。个人用木石刻成为“私章”。印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及政府管理带来许多方便。而印刷则是在东汉后期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有了纸,有了印刷的载体。公元404年,汉桓帝下令废简用纸,使纸广泛应用在文化传承上,纸可用手书,可用印刷复制文字广为传布。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官府将儒家经典用刻印章的技术,刻在平整的石碑上,立于文庙两侧,供学生用墨和纸将石碑上的经典文字拓成拓本,供学习经典之用。至唐太宗贞观(617-649)年间,为宣扬西域传入的佛教,在白马寺用木版刻佛经,此为木雕版之始。在1900年在敦煌发现了藏经洞,洞内有大量书籍,除写本外,也用印刷品。其中最珍贵的是一部《金刚经》是唐代刻本,此卷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而一九六六年在韩国南部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一卷佛经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国内外专家考证,多数人认为是公元704年至751年(武周至唐玄宗)时中国长安的印刷品,后传入韩国。

歙州吕氏六十四世吕延之,唐开元进士,官越州刺史,浙东道节度使,抚民至歙,见五鬼山现主招火盗,于唐至德(756-758)年间奏建水西兴唐寺,民赖以安。其子渭唐大历末年(779)为歙州侍御史,因谏事谪歙州司马,在父延之所建兴唐寺右为堂读书,德泽加于百姓,声名达于朝廷,累迁礼部侍郎。吕延之吕渭父子在兴唐寺右建立学堂作为学习经书之处,从长安延请刻工用歙州盛产梓木,墨和纸等原料开创刻书印经之举,开创歙州木版雕刻印刷始。传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吕文仲官翰林宗人府,就京报称祖墓处所寺宇倾废殆尽,乃捐金伍佰余,奏请敕改兴唐寺为太平兴国寺,置二十四院,含有藏经寺,外造一书院,延师谢泌及休婺儒士张能之、汪德润教子侄,前建一戒堂,又置一浴院于学院之右,以杭州弥敕为法主讲法之场,给牒众僧太平兴国寺附有书院,延师教子侄。戒堂、浴堂是宣扬佛法、培养僧人发给法牒。吕文仲进士出身历官至工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中,太宗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辍召文仲与舒雅等读之,每读皆有赐赉,真宗咸平三年(1000),受诏太宗歌诗为三十卷,吕文仲一生著作颇丰,在兴修太平兴国寺中设立书院及浴院,建藏经寺等带动的刻书(经)业的发展,刻工们纷纷在歙州城乡建立刻书作坊为其服务,刻工们利用歙县丰富森林资源有刻版,用梓木刻版,用松木生产的松烟墨,和以树皮,毛竹等原料生产的宣纸,不断刻印新书(佛经)为书院、戒院、寺院服务,为藏经寺增加经书。从而培养出许多毕昇式本土优秀刻工。到南宋,临安(今杭州)成为都城,歙州的雕版印刷,得到更进一步发展,至明清刻版业得到徽商充足的资金支持达到顶峰,出现虬村黄氏家族刻工名家倍出,延续数百年不衰,为徽文化传播作出重大贡献。歙县木雕版印刷自唐至宋经元明清传承有序。在良好自然环境提供雕版优质木材、墨和纸,为印刷业提供优质和丰富的物质基础。有众多的文人学士及寺院需要刻制佛经、儒家著作,有广大的市场需求,还得到徽商的充足资金的支助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现存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馆藏三十余万字雕板,均系明清二代徽州盐商资助珍藏的实物,佐证从唐、宋至元明清漫长的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歙州(徽州)在发展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中的贡献,才有可能产生毕昇这样印刷巨匠。

(二)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其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印字。满铁范为一扳,持火炀之,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则字字如砥。若止印三、二木,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之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低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从此文中提供主要信息有:

1、为什么要用泥活字,不用木活字。据称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理。毕昇在实践中先是用木活字,由于木材质有纹理疏密度差异,在沾水(墨水)则因木质膨胀系数不同产生高低不平,不利制板,印出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在制板时木活字与药相粘,不易清洗,为制板造成困难,从而改用泥活字代替木活字。泥活字的制作是“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其坚,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泥活字制作方便,只用泥块刻字用草火烧,瞬间可成,泥活字无纹理,其收缩系数低,不产生变形。可保印刷质量。用泥块刻字也比较容易,经过草火烧,瞬间可成。草火是用稻谷秆或茅草草本作燃料烘烧,其产生温度不超1000度,只能烧成似陶的泥字。瞬间可成,说明烧制时间较短,没有经过窑中烧陶器需较长的烧制,泥字的硬度也不很高等等。这一过程远远低于烧制陶和瓷的要求。从上海印刷博物馆展出泥活字展品可见是陶化程度不高的泥活字,而该馆展出印纹陶展品“公元前26世纪,国内出现制有单色或彩色图案的制陶技术”,其中一种“几何形印陶’’的陶器上面的图案和花纹,采用类似于印版的印模拍打,获得印迹。印模(似印版)、拍印(似压印)、印迹(图案)成为包括印刷术在内的转印复制术的最初形式,作者收藏有一个“四系百福字黑陶罐”,罐质为黑陶,上在百余个陶福字,是在陶罐烧制前用木刻福字印模不断压印复制,后经上釉烧制成功。1985年在歙县竦口新馆发现古窑址,是从唐代至宋代的遗址,该窑早期生产黑陶,后期生产青瓷,并有碎陶片留存。是否和毕昇发明泥活字有关联期待进一步研究。从木活字到泥活字到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木雕板发展成泥活字印刷的一大发明,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2、毕昇死后的泥活字去向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写道:“昇死后其印为余群众所得,至今保存。”证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不是沈括道听途说来的,而是亲身经历体现的,还在毕昇死后,泥活字为沈括家人所得,一直保藏到其写作的《梦溪笔谈》时的元祐年间(1087-1095)。毕昇去世于皇祐四年(1052),时隔40-50年尚能清楚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技艺尽详记录,毕昇家因变故,不宜书写而隐去毕昇身世,家破人亡家庭产尽失,沈括家人有机会尽收其遗留的泥活字(其印)作为沈家传家之宝。据胡学文《古歙春秋》载:“现在安徽省博物馆中还珍藏毕昇后裔保存的当时活字胶泥字块。成为毕昇这一划时代伟大创举的佐证。”但我们未能得到安徽省博物馆的印证,期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3、毕昇发明泥活字活动地区

毕昇生平从事雕版印刷活动地,过去公认在杭州,因为沈括是钱塘(杭州人),从而联系到毕昇的活动地是在杭州,但从沈括生平看他虽然是杭州人,一生很少在杭州生活,沈括早年跟随其父沈周在福建、江苏和四川等地生活。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时间在庆历中(1045年),此时沈括为14岁少年,跟父在福建永州生活,不可能知道杭州有一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皇祐三年沈周任海州沐阳主簿(1051),于同年11月沈周殁,沈括回杭州葬父记录下毕昇活字印刷术,而毕昇于皇祐四年二月(1052)去世,二人死亡日期相差四个月,沈括(与毕昇邻里)将毕昇发明泥活字收为藏品。后三十多年沈括宦游多地,于元祐二年(1087)迁润州(镇江)任职,后在润州购地建“梦溪园”定居润州写作《梦溪笔谈》。在《梦溪笔谈》卷18技艺中用274字记录了邻里毕昇活字印刷术。

三、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毕昇发明泥活字原物及印刷品未能有实物留存。1965年温州拆除唐贞观(627-649)年创建的危塔白象塔,出土文物1000余件,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佛说观无景寿佛经》残卷,经专家鉴定是泥活字印刷品,此卷离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庆历中(1045)仅58年,说明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当时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1962年安徽省泾县发现清代翟金生,费时30年制作泥活字10万余个刊印《泥版试用初编》,上世纪60-70年代又发现翟氏泥活字数千枚。这是毕昇之后约九百年,泥活字在皖南地区发现的泥活字实用的物证。

但是泥活字印刷术,从宋到元明清各朝代从未成为主流,占主流的还是木雕版印刷术。歙州呈坎罗愿(1136-1184)撰著《新安志》《尔雅翼》20卷,还是用木雕版印刷成书。元代王桢(1271-1368)山东东平人,任安徽旌德县令,请木刻工匠刻木活字三万多个,于1293年印刷6万多字《旌德县志》一书,时印100多部,并用木活字印《农书》一部,世称“王桢农书”。这是有记载的较早木活字著作。而中国现存最早金属(铜)活动字印本是明代无锡人华燧在1490年印制的《会通倌正宗诸臣奏议》一书。而铜(合金)雕版上海博物馆收藏北宋济南刘家功夫什铺印刷广告的铜版,据考证此件是宋仁宗庆历(1041-1048)正是毕昇发明泥活字的年代,由于铜版比泥质字易保存,从而留传至今。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已进入较好发达时期,时除开封外,扬州和杭州一带也是雕版印刷发达的地区,因此毕昇时活动地区应在杭州一带,也就是说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

毕昇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的生平、活字发明等资料,只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有270字记载外,尚无第二份历史文献资料。据安徽省名人馆的简短介绍:“毕昇(约公元淳化六年990—1051年皇祐四年),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歙县人(今安徽歙县),一说今英山人(湖北省)曾属六安州人,一说浙江杭州人。”上述说法均有其一定的来源,但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定论。通过我们的多年考证研究,认为毕昇是新安毕氏第十四世孙,明教教徒。一生工作生活在杭州, 从事雕版印刷业后发明泥活字印刷。后人因其私铸钱币为明教筹集活动经费被朝廷发现为欽犯问罪,故新安毕氏家族因毕昇犯罪去籍。其后人逃避迁英山,毕昇墓葬在英山,遂改姓田、万两姓,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草盘地五墩村睡狮山之阳发现毕昇墓及墓碑。总结毕昇一生应是” 出生歙州(歙县), 生活至死在杭州, 死后迁葬在英山” 。

 

 

 

参考资料:

(1)安徽名人馆介绍

(2)毕昇百度资料

(3)沈括  《梦溪笔谈》 重庆出版社   2007

(4)英山毕昇墓碑   英山毕昇纪念馆

(5)史树青诗四首   英山毕昇纪念馆

(6)励双杰   五百年前的《新安毕氏族谱》

(7)巨川毕氏宗谱

(8)《歙县志》2005版

(9)程富金 《歙县风情  方腊》

(10)上海印刷博物馆展品介绍

(11)徽州大姓:徽州吕氏

(12)杨州印刷博物馆收藏

(13)上海印刷博物馆展出

(14)胡学文 古歙春秋

(15)沈括 百度资料

(16)温州白塔寺百度资料

(17)安徽泾县博物馆藏品

(18)安徽省旌县博物馆

(19)杨法宝  <<沈括研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