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皖南古徽州以其独特的徽文化名扬天下,置身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古桥、古塔、古牌坊,古街、古巷、古民居,星罗棋布,古风扑面,徽韵醉人。过去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这里各自为阵,内容重复,形式单调,在旅游品牌促销中各唱各的调,势单力薄,未能很好地突出传统特色文化主,让游客不知所向,甚至花了较长的时间难以品味到完整的徽文化。
如何提高古徽州传统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让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走向国内外旅游大市场,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古徽州的传统核心文化,领略古徽州的经典文化大全,2013年以来,黄山市对如何做大做强以徽州古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进行专题调研,深挖历史文脉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古徽州核心区域内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五大极具徽州文化元素的景区组成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该文化旅游线北依黄山,南接千岛湖。在面积9.5平方公里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9处之多。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棠樾牌坊群是中国最大的牌坊组群;鲍家花园有“东方园林之母”美誉,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唐模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潜口民宅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的活专著;呈坎,按《易经》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可以说,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汇聚了徽州古城、古村落、官署、民居、牌坊、徽派园林和风水文化等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完美鲜活地呈现于世。
这五家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集中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精粹,且五家景区同属古徽州地区的核心区域,之间相距最远不过10公里,交通便捷。过去由于行政区域分界,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主题不突出,难以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去年以来,黄山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五家单打独斗的景区整合为一,通过整体策划包装,主打古徽州文化品牌,2013年6月,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管委会主任,指导和协调徽州区、歙县及5家景区的“硬件完善”和“软件提升”。在此基础上联合创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争创作为旅游兴市的重要支撑、作为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当前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通过整合创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幅主题突出完整的徽州文化风景图。整合后的徽州文化旅游区实施了文化融合三大举措:第一,实现了突出徽文化核心元素的“五统一”:一是设计建立了以的统一标志系统;二是实施了统一的宣传品牌;三是制作了统一的指示标牌;四是配备了统一的员工服饰;五是撰写了统一的解说词。
第二,五家景区实行联票制,游客在其中任何一家景区都可买到联票,一张票畅游五大景区;票价相当于原来五张门票总和的六折,联票制让广大游客得了实惠。
第三,为了紧密联系五大景点,黄山市借助高速、高铁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站口优势,拓宽改造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公路,开通了黄山市市区直达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旅游专线。交通流、文化流带来了旅游潮,文化大景区的整体活力和效益得到充分显现,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便利。
2014年11月28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获得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因汇聚了徽州古村落、古城、官署、民居、牌坊、徽派园林和风水文化等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完美地呈现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从而大大增强了广大游客的吸引力。12月18日,该旅游区首次迎来了近200辆旅游大巴车的长三角地区万人旅游观光团。阵容之庞大,气势之壮观,堪称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旅,实现了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成功争创国家5A景区后的开门红。
徽文化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创建注入了新的动力,政府在投入街巷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技艺展示,让更多的游人参与互动。如今,徽州古城除在徽州府衙广场让游人观赏大型国家级非遗民俗表演外,还可在各大特色专业街区领略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等现场制作技艺展示。传统的民俗文化为沉默的千年古宅带来了勃勃生机。在闻名的斗山巷和渔梁古街,仰望两旁高耸的粉墙黛瓦,漫步幽深的石板巷道,时而驻足观赏老宅天井下的民俗技艺,不少游人发出内心的感慨:徽州古城,文化脉动,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