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誉满民间
——记定潭“张一帖”第十五代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梃
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所长李梃,1963年生。父亲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李济仁,母亲是定潭“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张舜华。李、张二老德艺双馨,名扬四海,如今五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有“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之赞誉。
新安医学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一帖”世医是新安医学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张守仁独创的“十八罗汉末药”以及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往往一剂即获显效而得“张一帖”之美名。2010年,“张一帖内科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梃是李、张二老子女中唯一仍留在新安故里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的第十五代衣钵传承人。
李梃自幼有悟性,小时候常随母亲上山采药,从而识别了很多草药,掌握了一些药材的用途及功效,又在父、母亲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经典医籍和家传医技。他上完中学,报考了中国农业银行安庆电大的金融专业,1989年毕业后在离家很近的歙县深渡农业银行工作。他在业余时间随侍父母,刻苦钻研家学,传承张一帖内科诊法,尤其在治疗久咳不愈及顽固性皮肤病方面,颇具疗效。同时,李梃还参加了安徽中医学院函大学习中医专业,于1997年毕业。张家后人血脉里流淌的就是治病救人的因子。为传承“张一帖”祖业,为了皖、浙、贑数省地民众病患四百余年来对“张一帖”的信仰,李梃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留在老家。1999年10月他在歙县定潭创办了“世传张一帖诊所”,并亲自担任所长。他靠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立足乡村,以其纯真的心灵和宽厚的双肩,继承着祖辈 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自备药材、医技精湛、诊费低廉、声名远播,应诊者遍布全国。李梃除了门诊之外,还要电话远程传授药方,而且分文不取。他并不因为没有效益而对患者稍有怠慢,而是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应答患者的咨询。他承继家学,发展祖业,将祖传末药“十八罗汉”改制为丸剂,以便患者服用,更为广泛地为百姓服务。
李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常常上山去采集一些地道的新鲜药材,经过加工炮制而后使用。一些患者服用之后,每每总是立竿见影,疗效显著,故慕名而来“世传张一帖诊所”的患者可谓络绎不绝。李梃对肝胆病、脾胃病、风湿病及皮肤病等疑难病症疗效独到精良,深受民众赞誉。
李梃不仅在定潭当地传递着“张一帖”的医学薪火,而且还对徽派古建也很有研究。2013年9月27日,黄山市文物局批复同意成立“新安国医博物馆”,夫妇俩便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在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支持下,开始建造徽派古典风格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和“济舜堂”,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米。“新安国医博物馆”古朴典雅,“济舜堂”肥梁瘦柱,透析着深深的徽州文化遗风。李梃将其大哥(国学大师张其成)亲自设计的无限奥妙的八卦图,用鹅卵石嵌砌在“济舜堂”门前的地面上。他又从远方请来一尊药师佛大石像安放在正前方。药师佛面相慈善,双耳垂肩,身穿佛衣,仪态庄严,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给天下百姓、八方游客送来安康 吉祥。佛像前面的香炉看似平常,却是乾隆年间所制。


李梃跟他的父亲一样,兴趣爱好广泛,接受能力很强,虽然生长在世医之家,可对农村的一些砖瓦、木工、雕刻一类的手艺活却也是一看就会,做出来的活计也是象模象样。“新安国医博物馆”和“济舜堂”这么投资几千万的大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离不开李梃在忙乎,施工中的许多砖木雕刻都是李梃亲自动手。由此可见李梃的人之聪明和艰辛。
李挺受其父亲的熏陶,对文物古籍、名人字画也颇有研究。为了对新安医学更好的加以保护和利用,展示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将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新安医学古籍孤本、传统医疗器具等收集起来,与“张一帖”家传的历史文物一起作为馆藏。准备作为展品的两棵硕大灵芝,一棵像“黄山迎客松”,一棵像“孔雀开屏”。那只罕见的大玳瑁,价值却是如珍珠相当。据说江总书记戴的眼镜,其框架就是用玳瑁壳所制。
现在,“新安国医博物馆”装潢已经基本完工,马上就要进行布展。估计“新安国医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向游人正式开放,向世人展示“张一帖”的灿烂历史,展示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已经有不少游客从远方慕名而来,参观之后赞不绝口。可以预见,定潭的“新安国医博物馆”,不久将成为歙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李挺以其独到的技艺、至诚的仁心守护着故乡的热土,继续延续着周边民间仍广为流传着“赶定谭”的谚语与传说,传承着张氏世医家族流淌不息的血脉。定潭“张一帖”代有传人,徽州百姓无比欣慰。
李梃的事迹被《中国中医药报》评价为“在现代社会于乡间诠释着‘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