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
余昧/文
一直庆幸,我能顺江而下,以陪读的身份入住古城。要知道,歙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徽州历史上地位重大。她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文物古迹遍布,又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初到时我暗下决心,要好好利用这三年,把古城内外、江水两岸、古村乡野寻访个遍。然现在,陪读进程过半,行动尚未开始。平素徜徉于街头巷尾,只为生活,古城的大致风貌,在头脑里仍然模糊。
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周末。说什么也不能错过。于是端了相机,直奔河西桥头的多景园。
延伸建设刚刚完工。它将河西桥与渔梁坝无缝链接在美丽的新安江畔。楼阁、回廊、美人靠,富庶清雅的徽州传统陈设,闪烁着清新又安适的光泽。红红的灯笼串儿,幽然悬挂于灯柱,随风摇曳,在红衰翠减的冬日,颇有点睛之趣。阳光正好,一位老奶奶背着小娃踽踽而来,一边闲看风景,一边喃喃地与婴儿说话。只见她走进长廊,坐下,扭头望着对岸说:“明天,俺们去河对面呀……。”
河对面。我也在端详。碧树掩映的高岸之上一座优美的古塔,倒映在平静的练江,湛蓝湛蓝地散发着摄人的清幽之气。记得初到时,我就赞叹它的精致。后来每每经过,都瞟上一眼。它安静地立于坡顶,飞檐翘角,铃铛摇曳,玲珑有致。在河西桥之畔,与太白楼、新安碑园、渔梁坝呼应成趣。新安画派的发祥地,这样的布局体现了前人的美学品味。练江之畔有了它,风景才算完满。它活泛的倒影,则更具灵性了。
摁下好奇,往渔梁坝走去。不知出于怎样的偏爱,一直感觉渔梁坝适合独自漫步。她盘踞古城之南,沿江逶迤的街道朴拙有致。时而激流之声盈耳,时而邻人清谈和戏哄小娃之音传来,偶有买卖交易和鸡鸣犬吠。清洁的街道,栉比的民宅,是完整保留下的一个古镇。居民都是颇有见识的城市人,独自穿行于此,是不会招致机警的目光的。闲而不散的神情,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然而这次,我却不再笃定。前往的途中,时不时回瞅那座宝塔。那塔越来越小,因而愈发神秘了。
渔梁古坝,流水喧腾的景象澎湃人心。居民们借由一条条石阶下来,在岸边洗濯衣物,杵捶之声缕缕传开。古坝上游宽阔的水面却平静无波,小船停泊在阳光下,一派祥宁。一静一动之中,我忍不住端详起那些犬牙交错的石块。前人的智巧是值得赞叹的,时光和流水已经将石块击打得凹凸不平,而坝体却坚固如初,仿佛身旁这紫阳山。目光顺着山脊向前望过去,以为那塔就在前端。然而我失望地发现,它并不在视线里!可以想见,河道上游的那一座塔,要承载多少挠人的期盼呢。那些艰辛又古老的岁月里,樯楫林立的新安江航道上,在遥远之地归来或即将远行的人们心里,它无疑更激荡一种情怀了。那情怀是乡愁的归宿、是家的符号、是亲人的驻守和凝望。远游的人们,无论在哪里遇见类似的构筑,都会怦然心动吧。滔滔江水边的朦朦青山之上,一座宝塔所镇定的,不仅是一方的风水,更有一方水土养育的那些羁旅的心。
对彼岸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触,着实意外。我不得不提前离开古坝,绕上河西桥,直奔宝塔。顺过西干山麉几个荫谧的山弯,就看见那个山坡了。孑然屹立于坡上的长庆宝塔,近看更加端庄雅致。
终于近距离观察这美丽的建筑,不由得欣喜。绕到山坡的前方,我讶异了。居然是一座寺院!出乎预料。脑海中完全没有这寺院的任何消息。很惭愧自己的疏失,对练江之畔古刹的置若罔闻,是对佛祖失敬的态度。更发觉自己思维的呆滞,竟然没由宝塔联想到佛寺。太平兴国寺,始建于唐,已然历经了千年兴衰。都说法像庄严,这样鲁莽地撞见,使我不知所措。
没带着一片虔诚,不敢冒然进殿。在槛外踌躇时,只见寺院背倚葱茏青山,面朝微粼新安江和江那边繁华的古城,在闹中取静中,俯视人世间的熙熙攘攘和沧桑流变,还有芸芸众生的起居行止。香火袅袅、梵音连绵,仿佛是对彼岸黎民无边的关切。长庆宝塔就在寺的左边。别致的七级方塔,青砖白墙,佛像彩绘清丽脱俗,翘角铃铛挑檐而出,加上峭拔的葫芦宝顶,秀丽而空灵。一阵山风吹来,铃声阵阵,世外清音尤如天籁。
没有高峭伟岸和先声夺人,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就在那里。
非常庆幸这次的寻访。虽然如斯圣域,心怀愧疚的我没敢叨扰太久。然而我终究认识到,彼岸再美,光远远渴慕是不够的。只有走近了,走进了,你才能了解它的内在。原先,每次观望那塔,被影影绰绰的树木遮蔽,丝毫察觉不出与它相伴的寺院。如今知晓了,再看彼岸,佛家特有的黄色墙体,透过那些枝蔓明白无误地呈现着,远非不能辨识。藉此,我终于明白了古塔存在的意义,内心对古城的文化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恭敬。
我们何其有幸,朝夕活动于新安江畔。江水千洄百转,滋润着灵秀的山野和丰饶的岁月,渗透生活的点滴,牵动生命的轨迹和节奏,成为我们情感和内心的丰沛源头。但我何其疏放,致使多少彼岸的风景,浮光掠影般淹没在一派朦胧里。有时我们很“感性”,对已知的风景无限流连,对未知的东西心生向往。却往往因为怠惰和拖延,一再错过。克服惰性,保持新鲜的好奇并迅速行动,才是体认新安之美的唯一途径。
新安江畔,无数未知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而我的古城计划,也要加紧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