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当当……”漫步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古镇的老街上,不时会听到一阵阵有节奏的打铁声,从打铁铺中传出,熟悉而又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曾何几时,这种传统的手工艺似乎也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岩寺古镇上的这家打铁铺却从解放前延续至今。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今年65岁的李国南,却偏偏选择了这门苦差事——打铁,并且一干就50年。“我不怕苦,说起来这门手艺还是我在困难时期唯一的经济来源,现在社会养老、医疗制度都非常好,不靠打铁也能生活,但村民农具还是要修补或购买,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自己心里也开心。”确实如此,李师傅凭借手中一把铁锤,将坚硬的铁块变成各种农业、工业、生活上用的产品,由于手艺过硬,五里三乡的村民都赶往这里请李师傅打制铁具,50年如一日,李家铁匠铺就在铁锤的叮当声中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口碑。
陈旧的铁铺承载着几辈人的心血
打铁铺坐落在岩寺老街的一隅,屋子是砖木结构,铺子不大,里面略显灰暗,可能是长期受烟熏的缘故,但摆设显得整齐有序,屋子两边木板做的墙壁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铁质用品:犁、耙、锄、镐、镰、菜刀、锅铲、刨刀、剪刀……
“我们父辈原先是浙江人,在当地是有名的铁器师傅,后来,为逃避战乱,沿途来到了安徽,边打铁,边找地方定居,1947年来到了现在安徽省境内的黄山市屯溪区,”李国南娓娓道来,“1962年屯溪的房子拆迁,于是父母带上哥哥弟弟一起搬迁到了现在的岩寺镇,”当年11岁的李国南记得很清楚,“我父亲用打铁的积蓄1500元从别人手上购买了现在的这两间铺子,平时就靠帮村民打一些铁器,也能勉强糊口度日,将我们三兄弟拉扯带大。”
李国南兄弟3人,只有他一人秉承了父业,从15岁开始就和父亲学手艺,做起了铁匠,“刚开始学打铁的时候,很苦,那时我还不及八仙桌高,10多斤的铁锤拿在手上都吃力,何况还要用这铁锤捶打烧红的铁块,有时候吃饭手都拿不起筷子。”谈及当年和父亲学习打铁的情景,吃苦的景象历历在目。“但后来想到毕竟这也是祖传手艺,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于是克服了一切困难,酷暑严冬,最终坚持了下来。1965年,打铁铺又归公社管,我们手艺人又归属于手工业联社管,那时候打铁计工分,手工联社和生产队都要抽取公分,到我们手上的工钱也所剩不多了。”李师傅陷入了往事的回忆当中,“直到1978年分产到户,我们手艺人的春天才又回来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分到田地后,亟需农具,所以打铁在那时非常受农民欢迎,日子也就在那时逐渐好转了起来。”
打铁手工艺在市场里渐行渐远
“李师傅,我定做的凿子做好了吗?”店铺进来一位30岁开外的客户,将回忆在久远年代的李师傅拉回现实,“好了,在这,您清点下数量。”说话间,李师傅已经麻利的将客户清点后的工具打包了。
“我平时除了打制一些农具,工地上的用品基本都是客户来定制的。以前需求量非常大,现在没有之前多了。”虽说有着精湛技艺的李师傅不缺客户,但在言语间也透露出一种对这手艺渐渐淡去的惋惜。“如今,虽然生意不景气,但一直舍不得丢弃这门手艺,一年下来也有那么几千块钱收入。”李师傅说,传统的打铁技艺虽是祖上传下来的,然而真正学好打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弟弟下岗没事,也在铁铺做事,但不是从小学习的,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儿子在单位上班,更不可能再回来和自己学习打铁了。
李师傅说,打铁是体力活,辛苦不说,而且需要花心思去研究每种铁器的造型,满足客人的要求,即使有悟性刻苦去学,起码也要三五年才能出师。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或上班、或自己创业,打铁赚的钱又不多,所以学这门手艺的人就显得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这样多年,李师傅从来没有收过一名徒弟,“以前也有父母送孩子来学这门手艺,但几个月下来,孩子吃不下这个苦,都放弃了。”他担心如果自己哪天不能再打了,自家的这门手艺可能就难以传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