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斗山街:一砖一瓦都是徽州人的精神原乡

2025-09-03 10:46:14
作者:朱流
阅读:269
评论:0

读完这篇写斗山街的文字,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歙县人,指尖像触到了老家院墙上的青苔——熟悉的凉润里,藏着连自己都快淡忘的乡愁。作者没把斗山街写成一本"古建说明书",也没堆砌"徽文化博大精深"的空泛论调,只是沿着青石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就把这条五百米小巷里的商魂、儒风、女儿情,都揉进了字里行间。这哪里是写街,分明是在替我们徽州人,捡拾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精神碎片。


一评:白描入魂,用"实在景"写透"真乡愁"

 好的文字从不用"震撼""难忘"喊口号,作者写斗山街,全是徽州人天天见的寻常景致:"税务上顶一左拐"的转角、"石头缝里钻出的苔藓"、"瓦片间长出的小树",连蛤蟆井的"墙皮剥落"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白描没有半点修饰,却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戳心——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家里的破碗最趁手",这些实在景,都是刻在徽州人骨子里的"老熟人"。

 写商妇在井边洗衣,他不写"思念成疾",只写"洗了无数遍的衣服";写许家私塾,不说"文风鼎盛",只提"孔子画像""石凳石桌"。这种"见物不见情"的写法,恰恰是徽州人的性子:乡愁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念叨,而是看见青石板上的水痕,就想起小时候踩水的模样;摸到井沿的凹痕,就记起汲水时的场景。作者把"景"写得越实在,读者心里的"情"就越汹涌,这才是最高级的抒情。

 

二评:细节扎心,唤醒集体记忆的"密码"

真正懂徽州的人,都知道哪些细节是"通关暗号"。作者精准抓了三个"要害":一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民谣,"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街头巷尾的老人都能哼两句,说的是当年少年郎背着布包袱,从斗山街走到渔梁码头,再坐木船去外地当学徒的光景;二是"四水归堂"的天井,老院里的天井大多留着石槽,下雨时雨水顺着马头墙流进来,老辈人说"这是财气往家里聚";三是蓝白相间的台布,那是徽州女人最爱的"土布",街坊邻里做酱菜、铺桌子,都爱用这种朴素又耐用的布料。

 这些细节不是简单的"场景还原",而是唤醒集体记忆的钥匙。当作者写茶铺里的"铜锡罐""陶罐煮茶"时,立刻让人想起那些走南闯北的徽商,行囊里总带着这样的老锡壶,泡上家乡的茶叶解乡愁。作者没刻意解释这些物件的意义,可每个徽州人读到这里,都会想起自家的老物件,这种"不言自明"的共鸣,比千言万语都有力量。

 

三评:商妇群像,撕掉"贞节牌坊"的标签

 提到徽州女人,很多人只想到"贞节牌坊"的苦情。可作者笔下的商妇,是活生生的"人":有"银玲般笑声"的年轻媳妇,对着井水理头发时,眼里藏着对丈夫的牵挂;有"目光呆滞"的老妇,反复捶打旧衣服,却在邻居说起"外面的生意"时,突然抬起头竖起耳朵;还有茶铺里的女主人,笑着说"自己种茶、自己卖茶",眼里全是底气。

 这才是真实的徽州女人:她们不是只会流泪的"怨妇",而是家里的"顶梁柱"。老街坊里常有这样的长辈,二十几岁守寡,带着孩子靠纺线、做布鞋撑起家,却从没在人前掉过泪。作者写《十送郎》的民谣时,没只写"离别苦",还写了"留我郎哥歇夜添"的温柔、"劝郎忠贞"的苦心——这正是徽州女人的韧性:既要忍着离别之痛,又要给出门的男人底气,她们的"苦"里,藏着对家的责任。

 

四评:阳明心学,说透徽商的"生意经"

很多人问:徽商为什么能"贾而好儒"?作者一句话点破:王阳明的"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句话是徽商的"精神纲领"——老院里常挂着"士商异术而同志"的对联,说的就是"做生意和读书一个理,都要讲良心"。

 作者没有掉书袋讲理论,而是用两个例子把道理说透:一是笃敬堂的"读书是本,耕田是本,营商同样也是本",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偏见;二是许家私塾里的"阳明心学讲学",说明徽商的"儒"不是装样子,而是从娃娃抓起的价值观。老街坊们常说"做生意要'诚',就像做人要'正'",这正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通俗说法。

 作者把"商道"和"人道"拧在一起写,让读者明白:徽商不是靠"精明"发家,而是靠"诚信"立足。就像茶铺女主人说"为了纯正口味,每年去大山采茶",这就是徽商的"本分"——这种精神,至今还在徽州人的骨子里。


五评:古今对话,让老巷子"活"在当下

最难得的是,作者没把斗山街写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它和"现在"对话。一边是老商妇的"泪眼婆娑",一边是茶铺女主人的"笑颜相迎";一边是"银铃般笑声"的等待,一边是"开网店卖茶"的独立;一边是许家私塾的"童声诵读",一边是年轻人来茶铺"听故事、品茶"。

 这种对照不是"今非昔比"的感慨,而是"精神传承"的证明。老街里的"胡氏墨庄"就是例子,年轻的店主既用老手艺做徽墨,又拍短视频讲墨的故事,让年轻人爱上老手艺。作者写茶铺里的"苔藓盆景""蓝布台布",其实是在说:徽州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融进当下生活的——就像滴水香茶,既能用老陶罐煮,也能装在保温杯里带出门。

 

六评:风俗见骨,还原"活着的徽州"

写徽州不能只写"马头墙""牌坊",得写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规矩"。作者抓了三个关键风俗:一是"低调的院门",徽商有钱却不张扬,很多老院的院门比邻居家还矮,老辈人说"财不露白,平安是福";二是"马头墙的防火功能",以前街坊家着火,多亏了高高的马头墙才没蔓延,老人们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三是"私塾的孔子画像",徽州人再穷也要送孩子读书,常说"读书不是为做官,是为明事理"。

 这些风俗不是"文化符号",而是徽州人的"生活方式"。作者写商妇在井边"相互交织"的日常,其实是在写徽州的"邻里情"——以前斗山街的女人,谁家有事,其他人都会搭把手;写"三个女人一台戏",是在写徽州人的"热闹"——再苦的日子,凑在一起说说话,就有了盼头。这种"活着的风俗",比冰冷的建筑更能体现徽州的魂。

 

七评:哲思藏柔,于茶汤里见人生

文章的哲思从不说教,全藏在"一碗茶"里。作者写滴水香茶"由微涩至苦,由苦而至甘",恰是徽州人的一生:年轻时背井离乡闯天下,尝尽苦涩;中年时撑起家、守着业,苦中带甜;老了回到斗山街,品出平淡是真。

 老院里的长辈最爱坐在天井里喝茶,说"茶要慢慢泡,日子要慢慢过"。作者写茶铺女主人"一遍又一遍续水",其实是在写徽州人的"韧性"——就像茶叶在水里浮浮沉沉,徽州人不管遇到什么难处,都能"熬"过来。结尾"越喝越甜,越品越入味",更是点透了徽州文化的特质:它不张扬,不浓烈,却经得起琢磨,越品越有味道。

 

八评:情感真诚,像老街坊拉家常

整篇文章没有"之乎者也"的酸腐气,也没有"高端大气"的空话,像老街坊坐在门槛上拉家常。作者说"读罢此文,像走了趟老祖宗的家",读这篇文字,就像听隔壁大伯讲斗山街的故事——他不会用"历史脉络""文化内涵"这些词,却能把蛤蟆井的来历、许家私塾的往事,讲得活灵活现。

 这种"接地气"的文风,最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现在人看文章怕"装",怕"假",而作者的文字全是"真":真的景,真的事,真的情。写商妇的"孤寂",不说"孤独终老",只写"蓬着头发捶衣服";写徽商的"艰辛",不说"栉风沐雨",只写"十三四岁往外丢"。这种真诚,比任何写作技巧都更能打动人。

九评:现实关照,守住"徽州"的根

 作者提到《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感叹,也写到茶铺女主人的坚守,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徽州文化该怎么传下去?答案就在斗山街的青石板上——不是把它圈起来当"景点",而是让它"活"在当下。

 就像歙县现在做的"古巷活化":年轻人在老院里开"徽州小吃体验馆",教游客做米粿、包粽子;老人在许家私塾旧址讲"徽商故事",孩子们围着听;茶铺里既能喝到老茶,也能买到"徽州文创"茶包。作者写茶铺女主人"祖上在上海开茶铺,现在守着斗山街",其实是在说:传承不是"守旧",而是把老祖宗的"本分"融进新日子——就像徽商当年"走出去",现在的徽州人"守好家",都是一种担当。

十评:寻根铸魂,让徽州精神不褪色

对于徽州人来说,斗山街是"根"。作者写的不只是一条街,更是徽州人的精神图谱:有"贾而好儒"的智慧,有"守望相助"的温情,有"绝境求生"的韧性,还有"不忘本"的坚守。

每次回歙县,必走斗山街。摸一摸蛤蟆井的石沿,那里有小时候爬井台留下的手印;闻一闻巷子里的桂花香,那是老院里栽的树;看一眼茶铺的蓝布帘,就想起街坊婶子缝的围裙。这些不是"古迹",而是我们的"根"。作者用文字把这些"根"挖出来,让每个徽州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来处,也让外地人能看懂徽州人的"底气"——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写作。

退出屏幕,泡了一杯滴水香。茶叶在水里舒展,就像斗山街的故事在眼前展开。作者没说什么大道理,却让我们明白:徽州不是"历史名词",而是活在青石板、老井水、土布台布里的精神;斗山街也不是"旅游打卡地",而是每个徽州人心里的"家"。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寻根",其实根不用找——它就在老院的蓝布帘里,在街坊的老锡壶里,在斗山街的青苔里。就像那碗茶,初尝是涩,再品是甘,越喝越有味道——这就是徽州,这就是我们的魂。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