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一方天井纳千年——重品《徽州的天井》里的文化根脉与人间温度

2025-08-29 16:52:59
作者:朱流
阅读:24
评论:0

一方天井纳千年——重品《徽州的天井》里的文化根脉与人间温度

再读江成章先生笔下的《徽州的天井》,不像读一篇文章,倒像踩着青石板走进歙县某座老宅,指尖触到冰凉的美人靠,仰头便见四方天空里飘着的云——那方被高墙框住的天地,藏着徽州人最细的心思、最长的牵挂,也装着最厚的时光。

这文字最动人的,是不刻意雕琢的“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把天井里的寻常光景写活:弦月挂在墨色天上时,蓝绸衣裙的女子倚着栏,眉间的怅惘像被云遮了半分;下雨时瓦当垂落的雨帘,敲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不是“叮咚”这样简单的拟声,倒像“淑女步摇上玉珠相撞”,脆生生里带着柔劲,听着就想起徽州女人说话时的软语温言。连砖缝里的苔藓、晒在天井里的布帛都写得实在,苔藓是“几缕”,在风里“轻轻摇”,布帛上的阳光是“吻”上去的,泛着“柔软光泽”——这些细碎的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是把天井里的日子、人的心境,都揉进了光影草木里,读着就觉出烟火气,像自己也在那老宅里待过半日。

更难得的是,这方小小的天井,被写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分量。它不只是建筑里的“窟窿”,是徽州人应对“地瘠人稠”的生存智慧——“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男人背着行囊闯天下,女人守着天井里的八仙桌、千斤缸过日子,晴时晒布,雨时听声,寒冬看青瓦上的霜花像“冰花笺”。天井成了“聚”的念想:聚财,是“四水归堂”的讲究,盼着四方生意的钱财像雨水一样流回家;聚心,是妻儿在天井里等家书、盼捷报,把思念缝进鞋底,熬成“浓稠的时光汤”。连胡适先生的故事,都和这天井脱不了干系——他远渡重洋学西学,却遵母命娶了邻县的江冬秀,不是守旧,是记着天井里教的“根”;他后来成了文化巨匠,骨子里的“徽骆驼”劲,也是从小在天井边听着家训、看着母亲操持,一点点扎下的根。

这文章的好,还在它没停留在“怀古”,而是悄悄牵出对当下的念想。现在的人住高楼,窗户再大,也少了“抬头见四方天”的亲近——我们离自然远了,离“一家人围着天井说话”的热闹也远了。可读这篇文就会想起:原来建筑不只是住人的地方,还该装着人的情感、家族的温度。徽州女人裹着小脚守天井,不是“被困住”,是用一生的坚韧,把“家”的根基扎稳了;徽商走得再远,心里记着天井,就记着来路,不会迷了方向。这道理放到现在也一样:我们闯世界、追前程,可心里总得有个像“天井”一样的地方,装着父母的叮嘱、家乡的味道,装着那些不能丢的规矩和念想——那是我们的根,也是走再远都能回去的底气。

文末说“天井不大,却装下徽州的千年风月”,其实装下的何止风月?是一代代徽州人的日子,是“耕读传家”的老话,是“聚财更聚心”的通透,是“走得再远,根在这里”的笃定。现在再看那些老宅里的天井,青石板上的苔藓还在长,千斤缸里的莲花还在开,月光还是千年前的样子——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看着徽州变了模样,却把最珍贵的东西,悄悄藏在了四方天空下,等着每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去听、去看、去记起: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