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北京荣获“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的仰时威,还没来得及踏上返回歙县的旅程,就已经通过视频连线和团队开起了会——再过不久,新一季枇杷即将上市,他在电话里反复叮嘱:“要提前把直播设备调试好,今年得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歙县枇杷的品质。”
“比起荣誉,乡亲们丰收时的笑脸更让我踏实。”这位扎根皖南山乡14年的85后,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的直播数据,眼里映着的却是满山遍野的果树。
2008年,23岁的仰时威放弃了合肥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回到了歙县老家。彼时的皖南山区,饱满的枇杷、清甜的雪梨藏在深山无人知,“果农凌晨上山采摘,挑到县城只能贱卖”的场景,让他下定决心:“要让山里的好东西走出大山。”
没有现成经验,他就带着一台旧电脑在自家阁楼里摸索,创立歙县时威网络信息工作室。从早期在论坛发帖推广,到后来搭建电商平台,再到如今玩转直播带货,他硬生生蹚出了一条“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的新路子。
为了让农产品“卖得好”,他跑遍全县28个行政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承诺“只要符合标准,哪怕行情再差也不压价”;为了让品质“有保障”,他组织20家企业抱团发展,推动12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让“徽州味道”有了金字招牌。2021年至今,仅枇杷销量就从5万斤增长到15万斤,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2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果农们不再愁眉苦脸的丰收季。
以乡土为基:让“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群人强才是真的强。”成为省青联委员后,仰时威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2021年,他启动“百名乡村推荐官”培育工程,把自己的经验打包成“理论教学+基地实训+市场实战”的课程,手把手教乡亲们开网店、做直播。
在歙县青年电商创业基地里,4000平方米的空间挤满了追梦的年轻人:“徽州姑娘”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示采茶工艺,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0万元;返乡大学生小李用镜头记录古法造纸,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截至目前,他已举办电商培训86期,培养112名持证直播销售员,孵化特色项目43个。
疫情期间,他还开发远程招聘系统,举办147场网络招聘会,帮4500人找到了工作。“仰书记不仅带我们赚钱,还帮我们找出路。”这是学员们对他最朴实的评价。
用公益暖心:让数字温度抵达每个角落
“做电商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这是仰时威常挂在嘴边的话。2009年,他创立“歙县论坛志愿者联盟”,把电商赚来的收益反哺到公益中,一坚持就是16年。
在狮石小学,他捐赠的20万元物资让山里的孩子用上了崭新的课桌椅;在长陔乡,他引进的免费午餐项目,9年间为80万人次学生送去热饭热菜;针对残疾人就业难题,他创建“助蚕成楪”品牌,培训530名残疾人掌握手工技能,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价值。截至2025年4月,他累计募集善款345万元,所有项目执行率100%,这份“零差评”的公益答卷,温暖了无数角落。
如今,仰时威的团队服务的企业,年电商交易额已突破3.2亿元,带动全县青年返乡率提升至20%。但他仍习惯每天往乡下跑,看看果树长势,问问农户需求。“青联委员不是头衔,是责任。”他说,“只要能让家乡越来越好,我愿意一直做那个‘把根扎在泥土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