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方鸿惟-街源烘青润如酥

2024-04-23 21:54:03
作者:方鸿惟
阅读:44
评论:0


 撰文/方鸿惟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大早,天津市河北区加东道菜市场,黄山加富茶庄门口,来自歙县街口的茶商胡加富,就着曙光,举着玻璃茶杯,自娱自乐地拍着短视频:这是刚到的黄山绿茶——街源烘青茶,你闻这香气,你看这汤色……



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这样的一幕幕场景,在新茶上市的季节,天津的各大茶庄会次第上演。

歙县茶叶,通过一个个“胡加富”,从寂静大山走进繁华都市,成为津门百姓日常茶事。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为国饮,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不管尊卑贵贱,茶始终不离不弃,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皖南歙县的街源片,临近神秘的北纬30°线,从地理位置来看,涵盖的是从街口到长陔的一段特殊的地域。全线总长约60里,地处深山腹地,高山、深谷、溪流,密林、烟雨、梯田,是当地有名的“布袋”地形。海拔高差大,昼夜温差大,在皖南地区较为罕见。重峦叠翠,雾色空檬,土地肥沃,亚热带气候温润多湿,常年云雾缭绕,给当地茶叶的生长发育搭建了一座天然的“温床”。




深山出好茶

朴素的话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比如生态,比如自然,比如品质,比如历史,比如人文。



歙县茶叶产量大,名茶多,品质优。

追溯歙县的产茶历史,始于汉末三国,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辉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悠久的产茶历史与厚重的徽州文化相碰撞,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等风格各异的名优茶品牌,应运而生。并在历次国家评审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驰名中外。


五口通商以来,歙县茶叶一直畅销海内外。在内销方面,花茶在北三省,名优茶在京津沪,供不应求。20世纪70-80年代,歙县茶业迎来井喷期,为全国最大产茶县。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多元化步伐加快,歙县茶业受市场冲击、政策影响、技术设备及恶性竞争影响,茶叶价格和加工质量都失去竞争优势,开始走下坡路。其主要表现在于,曾经长期供应山东、天津茶庄的歙县茶,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

由于茶叶经济不景气,1995年,街源片璜田等地的茶农砍茶树种粮食,彼时,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社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深山还是那座深山,都市已经不是那个都市。

新时代的歙茶人,该怎样走出这段弯路,迎来歙茶振兴的新辉煌,是当今乃至未来,一代代歙茶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街源烘青茶,紧紧把准了市场的风向,近几年来风生水起,在歙县茶叶品牌种,独树一帜。



人间四月芳菲尽,正是好茶上市时。

璜田乡胡埠口村,一条狭窄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以路为界,两旁店铺林立。下午2时左右,街道逐渐热闹起来,茶农们或肩背竹篓,或手提塑料袋,从各个山头聚集而来,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待价而沽。

一片绿叶,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

手工制茶的年代,每逢茶季,在皖南山区,学校会有专门的“茶假”。一家老小,天蒙蒙亮起床,就着星光,带着“挞粿”(一种用玉米粉或面粉制作的食品),或者冻米糖、饼干之类的熟食,进山采茶。夜幕降临,踩着月光,背着茶叶,踏上归途。炊烟袅袅升起,既是烧锅做饭,也是新茶下锅。

杀青,揉捻,摊晾,烘焙,精制,定型……



一道道工序,决定着茶叶的品相和品质。

如今,除了很少一部分茶农依旧坚持手工制茶,大部分地方都已经用机械代替了人工。

机械的大规模使用,让茶农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有些茶农变成了茶商,有些茶农变成了茶客,有些茶农则远离了家乡地,变成了非茶农。



黄山华梁茶业老总胡胜梁,是个地道的街源人,一辈子都在和茶叶打交道。中学毕业以后,胡胜梁走出了大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几经周转,搏风斗雨,最后鱼跃龙门,从一个山里茶农,蜕变为成功茶商,不仅在天津置办茶庄,还回乡创办了华梁茶厂,并注册了“姚家坞”牌黄山毛峰,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属茶叶品牌,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在华梁茶厂里,胡胜梁正在熟稔地准备收购鲜叶,电子秤,记账本,晾茶场……还有一沓厚厚的现金。胡总说,有的老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有些年纪大的茶农,使用的手机是老年机,不好电子转账,得备点现钞,支付茶款。



细节决定成败,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茶亦如此。

随着茶农陆续涌入,不小的茶厂变得拥挤起来。

胡总边收购茶叶,边聊着茶叶的话题。

胡总说,我这收的鲜叶都是用来制作烘青茶。烘青茶是一种传统的半青茶。它的制作过程是先晒青,再烘焙。晒青是让茶叶中的水分挥发,让叶色由鲜绿转化为青绿。烘焙是促进茶叶中的水分再次挥发,同时改变茶叶的香气、口感和色泽。所以,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于烘青茶的质量非常关键,只有经验丰富的茶师,才能很好地把控其中的火候。

只此青绿,源自于此。

胡总说,烘青茶可以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说起茶叶,说起烘青茶,看似有些语言木讷的胡总变得健谈起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看来,胡总对烘青茶情有独钟。

那么,街源烘青茶,和其他的烘青茶又有什么不同呢?

胡总说,这个啊,就得说说慈禧老佛爷的故事了。



慈溪太后在世时,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她的奢侈享受,尽然会成就一个茶叶品牌。

慈禧太后喜欢茉莉花,更喜欢享用茉莉花窨制的花茶。满清后期,花茶窨制工艺还不发达,花茶的质量除了取决于茶师们高超的技艺,还在于窨制花茶所需的基础茶。

而街源烘青茶,因其茶质优良,香醇可口,回味鲜香,耐久存放,在当时众多的茶叶中脱颖而出,成了窨制花茶的基础茶,被慈禧老佛爷赋予了贡茶桂冠。



一片茶叶,从街源的山头下山,在铁锅中高温翻炒,制成珠眉熙目,东渡新安江,南下福州,窨制成花茶后,北上进京。一片绿叶子,摇身一变,成为一片金叶子。

任何年代,跟风都是一种效仿。

老佛爷的杯中茗品,渐渐地传至平民大众,被争相模仿。

宫中所饮,尽是极品。而庙堂之外,才是流行。

从徽州到福州,再到北京,街源烘青茶摇身一变,高档的,成了皇亲国戚的身份象征;中低档的,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高沫”。

所谓高沫,有一个被大众接受的代名词——大碗茶。

与高沫相反的,是八国联军用长枪短炮轰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后,大英帝国将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花茶,从北京故宫带到了全世界。

从此,中国花茶,成了世界宠儿。街源烘青,也借机走向了世界。

辛亥革命以后,被赶出故宫的溥仪,从天坛上掉落,住进了天津的静园,随行的满清遗老也相跟着到了天津。

静园不静,一如当时的时局,从皇帝的宝座下来,任谁都不会心平气和、坦然接受。

但是喝茶会让人安静下来。

溥仪到天津后,喝茉莉花茶的习惯并未改变,反而更加依赖。

这是因为,早先天津人喝的是海河水。当时天津有句俗语:海河水咸遛。也就是说,天津的海河水,其水质并不好,其他任何地方的茶,哪怕再好,到了天津以后,都变成了废茶,唯有沏的很酽的花茶,才能掩盖海河水的咸涩味儿。

因此,老一辈的天津人,都喜欢喝花茶。

这就为街源烘青在天津站稳脚跟,奠定了味觉上的基础。

歙县在70-80年代,全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村的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其中,花茶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记忆中,从南源口开始,窨制花茶用的珠兰花、茉莉花都变成了千金小姐,有了专门的花房。花茶窨制,一度成为茶农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也成了歙县财税收入的支柱产业。



引滦入津后,天津水质得到改善,海河水不再成为天津人的日常生活用水。解放了口舌之禁的天津人除了喝花茶,也开始试着喝绿茶、红茶、黄茶和黑茶。时至今日,曾经在天津风光一时的花茶,也日益淡出天津人的茶杯。

街源烘青茶,又一次遭遇到阻击战。



道路总是在最弯处变直。

这是山东作家高洪雷《另一半中国史》中的名句。

不变,必然死。

对于街源烘青茶而言,如果失去了津门卫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市场,不光是茶商的损失,也是街源片茶业的损失,更是歙县茶农的损失。

求变,或许生。

聪慧而又敏锐的街源人,他们把眼光瞄准到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奶茶。



相传,世界上的第一杯奶茶,诞生于中国的游牧民族,在茶中加入牛奶或羊奶,既可以去除口腹中牛羊肉的檀腥味,还可以改善肠胃的消化功能。

通过不断演化,奶茶成为了一种新兴的饮品,在悄然中成为年轻人的追捧,为年轻消费者所喜爱。

有奶的甘甜,有茶的清香,奶与茶的组合,是这个世界上动物饮品与植物饮料的和谐统一。

街源烘青,历史上可以作为花茶的基础茶,那么现在,一定必定肯定确定也可以作为奶茶的基础茶。



只是,这一条路,方向是对的,走起来却不那么轻松。

但这难不倒街源人。

街源的历史,从来不缺值得大书特书的先进事迹,也从来都不缺战天斗地的时代英雄。

八年肩挑背驮,让荒山乱石变梯田的蜈蚣岭,茶叶郁郁青青;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胡早娣,巾帼不让须眉;京剧的前身——徽剧的故乡,在璜田;有着“小上海”之称的璜蔚,明清时期是街源“烘青”、“炒青”绿茶的主要集散地,茶商络绎不绝,店铺商号林立,繁荣一时……

现如今,这条源,又有了新变化——街口虹桥一桥飞架,让“对河千里岸”成为昨日黄花……



南源水电站,每天都在为街源地区的脱贫攻坚持续擦亮底色……

正在动工兴建的长陔岭隧道,就像在“布袋”里安装了飞速发展的引擎……

茶产业是街源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如何打好街源牌,做好茶文章?街源人一直都在思考。

2023年7月,歙县街源农业企业商会应运而生。“我们必须带动众多小型、中型企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名优茶产销环境,做出高品质茶叶,让大家都有信心去打造品牌、提升品质……”商会秘书长胡发晖的话,誓言铿锵。

抱团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过努力,街源烘青茶已经成为许多大牌奶茶的基础茶,从单一茶饮变成多元奶饮,街源烘青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离开街源,回望街源,身后蜈蚣岭梯田,像一级级天阶,从山底伸向天际,从未写过诗的我不由得改编了一首诗:

天阶绿茶润如酥,
山高林密遥看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街源烘青比屠苏。


- End -



方鸿惟,喜舞文弄墨,爱户外运动。出版中篇小说集《走山》,曾获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鲁迅文学院首届国土班学员,安徽省中青年作家班学员。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多篇散文获全国征文奖并被收录相关书目。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