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徽州】徽州武陵源--棉溪

2024-03-16 21:37:02
作者:汪卫东
阅读:39
评论:0

徽州武陵源--棉溪

作者: 汪卫东

       棉溪河在这里拐了一大湾,形成一个环抱棉溪古村落的大肚兜。徽州民间有谚语;“买地要买乌沙土,买田要买大湾肚”。这种地理山形,在《堪舆志》中是绝佳的旺人、旺财、旺物的风水宝地。


       棉溪,地处棉溪河畔。原名;“环溪”。“因村边棉溪河,产棉纸。遂名棉溪。”山清水秀,旖旎风光。景福桥,又称棉溪桥、迴龙桥。民国《歙县志》载:“因迴龙庙故名”。桥碑志记载;“吾新安大好山水,重峦叠嶂,蜿蜒合沓。溪水远其下,曲折环抱。□而为滩,汇而为潭。清波澹漾,白石粼粼。故舟车所过,如入武陵源焉……。清雍正九年(1731年),岁次辛亥孟冬月”。


倒覆的景福桥碑记

        棉溪,是乡村一隅,也曾是本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大集体时期,曾是棉溪公社、棉溪乡政府、初级小学、初级中学、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等单位驻地。古时,以产棉纸而闻名遐迩。迄今是歙县三潭枇杷主产区之一,与歙县三潭枇杷合并为“三潭一溪”。国家AAAA级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节点,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南深公路(南源口至深渡)、五棉公路(五渡至棉溪)交汇处。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科教结合科技示范村”。2001年,被水利部门命名为“水土保持示范基地”。2004年,被县委组织部认命为“双培双带”示范基地、“村民自治示范村”、“五个好党支部”。2005年,被市综治委命名为“黄山市民主法制示范村”。2006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1年,村级区划调整,现为深渡镇淮源行政村,村委会驻地。


图片采用于明弘治《徽州府志》

        棉溪村是个因新安江水库淹没区,向后山移民的复建村落。沿溪开阔地带都是易淹区,房屋后靠至后山山坡岭降(岗)处。因此,形成一条沿“五棉公路”东北西南走向的主干道贯穿村落。村内横七竖八的巷道,均于主干道相通。因是复建村落,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大多均已毁坏贻尽。现代的房屋占全村房屋总数的90%以上,鳞次栉比,马头耸立。

 

图片采用于杭州《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

       棉溪,肇村历史比较悠久,盛于明、清。宋仁宗嘉祐六年(1024年),就有张、范、钱、驮、金、何、邵及新安汪墓祠汪氏六十三世祖,等先民徙居此地。宋理宗年间(约1226年),婺源大畈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叔喜,又名;念二,随徙居绵潭的哥哥汪念一徙居此地。元未明初,朱、江两姓,先后徙居。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二载:“环溪渡,在城南三十五里,朱祥建”。江姓由篁墩徙迁北岸五渡,辗转分迁棉溪。萧江氏江泳,是萧江氏13世孙。睿按推算应于明成化年间,徙居棉溪。向坑汪氏爽公派珙公支派汪氏八十三世祖承正,约于明未清初,徙居棉溪塘头。尚有周氏,钱氏等姓氏徙居。结村社;“新安大、上”两社、“铜仁大社”、“安仁大社”(擢升新安祖社)。据当地村民口耳相传,在萧江氏迁居之前。村内就有程、姚、黄、方等先民居住。至今,村内还有“程家宅”、“姚家坦”等地名。明清之际,建有汪氏“叙伦堂”、“敦伦堂”,江氏萧江宗祠“叙伦堂”祠堂。


 图片采用于绵潭汪氏《厚德堂家谱》



图片采用于向坑汪氏挂图谱
 


图片用于民国《歙县志》

          棉溪造的纸叫土纸、皮纸,统称;皮纸。手感粗糙,是非书画用的纸张(宣纸)。有浦市纸、大浦市纸、三尺纸、六印参、六尺棉纸、全料浦市纸等。主要用于;生产性用纸、糊茶箱、包雪梨、做雨伞、售卖糕点时的包装纸、治丧收殓时打包的石灰包和垫棺椁等。有时还拿来用作写阄书、契约等临时性用纸。因产地在棉溪,故名棉纸。颜色有棕黄色、白浦市纸、淡粉红色、淡棕黑色等。

         棉纸的主要原材料是,构树皮、桑皮、废旧书籍、甘蔗渣、笋壳、造纸用添加剂等。使用的工具有皮锅、皮碓、碾、纸槽、帘等。100斤构树皮可以制作26斤优质纸张,普通纸张可以做到30斤。手工构皮纸,制作工序有20多道。


        解放前,棉溪制作棉纸都是家庭作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模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作为生产大队集体经济,全村一起做手工构皮纸。纸厂各工种人员有120多人,年产量大约20万张。棉溪河边一排排,都是沤纸桨的水池。施行工分制,故而形成一个专门造棉纸的工厂。在当时是全县,唯一造棉纸的强大产业。棉溪手工构皮纸销售至浙江省的海宁、金华、兰溪、平湖、绍兴,尚有江苏常州,上海、江西。本省的祁门、黟县、休宁及本县等地。深渡区供销系统还专门对棉溪供销社,成立一个废旧书籍及构树皮调运部门。供应棉溪,手工构皮纸厂原材料。《金瓶梅》资深研究者潘志义曾在其部门参加工作过。那时,棉溪生产大队社员。拿到手的工分值,要比周遭村落都要高上许多。1984年以后,土地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构皮纸厂解散,农户以家庭作坊模式,制造棉纸。那时,手工做构皮纸一年的收入一般在6000元左右,是一笔不菲的家庭收入。受到周边村落的羡慕,成为许多青年妇女心目中理想的出嫁地。

        棉溪制作棉纸的说法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是江姓子弟到五渡塘坑学来,另一种说法是向坑汪姓徙居棉溪,技艺自身带来。孰是孰非,现在已不重要。现在用量少,基本是接订单生产。除了一、二户人家制作外。也就剩下村委会附近墙壁上绘着制作棉纸工序的图案,和部份散落在周边制做棉纸的工具。

 
图片采用于汪启淑《绵潭渔唱》

       棉溪迴龙庙戏称“新人房”。是一处颇具,神话色彩的庙宇。相传,某朝某年。有一对新婚夫妻迎亲,路过棉溪迴龙庙。新娘尿急,便到庙中如厕。可是迎亲队伍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新娘出来。新郎和迎亲队伍,便到庙中觅找。可是,找遍整个庙宇,连新娘的人影也没找到。此后,便被民间戏称“新人房”。清乾隆年间,徽州盐商,著名藏书家、金石篆刻家汪启淑。在其诗中写到“……迴龙古石桥,境僻姑迟留。于时缘道江,逆鼻天香幽……”。


      二十世纪40年代,棉溪“迴龙庙”重修。时任“迴龙庙”香丁会会长姚灶和,找到时任安徽中学(已由屯溪迁回南京)校长(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工赈处副主任、黄山管理局局长、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团长等职)的九砂人姚文采。因姚校长与抗日名将冯玉祥,关系胜笃。于是,请冯玉祥将军题字“迴龙布泽”四字。寓意迴龙庙给邻里乡村布施恩泽,给人仁德和恩惠。拓刻青石板上,以示清正廉明。镶嵌在迴龙庙正门“方额”内,以佑护乡民。


“迴龙布泽”石匾额,民国三十六年秋月(1947)冯玉祥印

后来,棉溪迴龙庙被毁。“迴龙布泽“石匾额,被用作棉溪木桥的踏板石。1998年,棉溪小学修建围墙,被移到棉溪小学门楼。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