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是个能干又能吃的“美食家”。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每到中秋,爷爷都要弄一些黄豆、芝麻、紫苏等,炒熟粉碎做馅,再用熬熟了豆油代替水,以麦粉和面,做成饼,然后下锅烫熟,俗称“油辘粉馃”。这就是当时村中最好的美食了。中秋节晚上,摆一张小桌子和几个小凳子在坦上,劳累了的一家人围在小桌子旁,听爷爷奶奶说故事,十分有趣!
后来,爷爷去世了,奶奶得了中风,我还多了几个妹妹,家庭负担重,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妈妈两个人挣工分,每年年终都是超支。那时候又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天天唱红歌。因为玩伴多,邻居的小伙伴也很讲得来,再苦也有乐趣。家中虽说没有“油辘粉馃”,更买不起月饼,每年中秋月圆的时候,大家坐在自家的坦上或者院子里,翘头远望天上的圆月,听长辈说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不禁倒也觉得十分的幸福!
到了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在当地学校当了一名民办(代课)老师,生产队开始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每年中秋前,到山下小店里买来两筒月饼,和邻居一起分享。中秋月圆的夜里,家里点起煤油灯,邻居几家子一起围坐在我家坦上,说说笑笑,觉得十分惬意满足。
再后来,我到乡政府当了干部,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女儿。陆陆续续的,妹妹们也嫁出去各自成了家,父母双亲也慢慢地变老了。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的时候也越来越少。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到中秋佳节,看着电视机中播出的中秋晚会,却再也找不回儿时中秋的味道!(钱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