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的黄备村近日被发现有100多座古石桥。
从徽州古城歙县出发,经篁墩、王村、森村,便可来到一座桃花源般的千年古村落——黄备村。
黄备,始建于北宋,古称黄弼,亦称王弼,“备者,志备乱也;备者,志绩溪令篁墩所自保也。”据载,时值黄巢起义,因黄巢义军在征战中凡遇地名有“黄”字或与“黄”同音则秋毫无犯。因此黄备先人张保望在绩溪为县令时曾举家避难于篁墩,后来为保黄备一方太平,又不忘先人在篁墩避难的经历,才将此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取名为“黄备”。
黄备村簇拥在群山环抱之中,青山如黛,绿水如蓝。向南,石耳山遥遥相望,向北,古云山云雾缭绕,两条小溪则沿村子夹流而下,潺潺地绕过九曲十八弯之后又在村子中间交融汇合,形成一个“人”字蜿蜒西去。沿河两岸可见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德馨堂”,“耕德堂”、“维新堂”和“崇德堂”。另有南宋时期的水口古坝和民万历的张氏统祠、天官府第、履坦、桃源里、上门厅、下门厅等古建筑。古建多精于木雕、砖雕和石雕。雕刻内容中既有松鹤、耶鹿、麒麟、狮、喜鹊等祥瑞之兽,也有“孔融让梨”、“精忠报国”、“扬震拒贿”、“九世同居”等家训性质的古代故事,彰显出黄备厚重的历史文化。
说起黄备,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属村中那溯溪而上的一座座小桥。小桥数量众多,在溪上一字排开,它们或平或拱,或窄或宽,或古朴或婉约,有现代的水泥桥也有小巧的青石古桥,其间夹岸数百步或几步就有一桥,有一户一桥的,亦或有几户一桥的,有造型精致的,也有宏伟壮观,更有一块巨石铺就的一步石桥,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自“蛇头桥”一路往上,各种石桥、木桥加起来居然一百有余,实为令人震惊,以百桥村著称于世,乃实至名归也。“庐舍临溪而建,门户皆有桥”,就这样,潺潺的溪水和各色的小桥成了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黄备山美水美桥更美,桥的名字也是意境深远。从目前发现的桥名来看,多根据当时的境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家风家训有关,如,永昌桥、集庆桥、宗穆桥、镇安桥、永丰桥,还有保洪桥、浪霜桥、傲霜桥、双以桥、过塘桥,以及西源桥、共和桥、聚义桥、蛇头桥等,让我们不得不为黄备先人的智慧和勤劳所深深折服。
于是,水墨的景致、灵动的风景,镌刻成皖南山区极具特色的“水街”,置身村中,山明水静,屋舍俨然,宁静而致远,仿若来到了“古树映祠阁,小桥架清溪,石板路弯弯,路下水潺潺”的世外桃源。生活在这座桃花源里的人也是怡然自得,桥上生活是每天的常态。在桥上吃饭,在桥上唠家常,在桥上剥笋,在桥上走棋,在桥上逗小孩……往来于邻舍之间以及锄荷出行,都少不了要经过几座石桥,暮归的老牛,逐蝶的黄狗也要伴随着缤纷的云彩从桥上归隐沉寂。入夜,一勾明月,几声蛙鸣,七八星斗,清辉熠熠之中,是小桥婀娜的身影,此时,美,至极也!
除却极致的小桥,黄备的水口古坝、张氏统祠在皖南一带也颇具影响力。
古坝始建于南宋年间。-坝上曲径通幽、古树参天,现存有樟树、榆树、槐树、苦槠、冬青和紫檀,虽历经几百载,仍棵棵参天耸立,枝繁叶茂,显示着勃勃的生命力。
关于黄备张氏统祠,明学者焦竑写的《王弼张氏宗祠记》中有如下记载:“黄备张氏宗祠经始甲午(1594年)之夏,以癸卯年(1603)冬落成。”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宗祠历经九年才得以完工,可谓选料之精良,做工之精细。《王弼张氏宗祠记》还说到:“统祠建于坝之西田,广十丈,纵四十丈,计丁计产计资,其出钱六千缗有奇。”就建筑规模来看,比之潜口汪氏金紫祠、呈坎罗东舒祠、龙川胡氏宗祠都有过之而不及。
一爿古村,见证千年沧桑;百座石桥,记载万家离合。感受世外桃源的宁静,聆听古往今来的故事,桥乡黄备,将为您倾情演绎。
吴建平摄影 张海英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