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映天色,万山枝头一树金。农历小满后,沿着新安江山水画廊一路前行,黄澄澄的枇杷点缀在浓郁的绿色中,美不胜收。
又到三潭枇杷上市季节。作为枇杷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三潭枇杷因其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枇杷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01年,歙县正式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枇杷逐渐成为当地一张亮眼名片。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农技的推广,果农收入也逐年增多,但枇杷收成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自然因素影响。
“我家种了200棵枇杷树,虽然价格比去年提高不少,但产量却比去年少,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太多。”农户汪招龙说。
同汪招龙家情况相似,不少农户都表示,虽然价格上去了,但今年的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三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方面由于枇杷生长周期的特殊性,今年比去年产量低;另一方面,由于开花时节雨水过多,在果实成熟前后又经历了连续的降雨与升温,虽然在第一时间采取了预防措施,但还是出现了裂果,影响了今年整体的产量。
村民汪红萍家有150棵枇杷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对刚采摘下来的枇杷进行分类,大一点的、卖相好一点的放在一个篮子,小一点的放在另一个篮子,她表示,不同篮内的枇杷,在零售价上可能会差着好几块钱。
记者看到,在她身后还有一篮里的枇杷更不受人待见。“那些都是裂果,由于前些天的闷热天气,不少果实裂开了,卖不出去了。准备用它们来熬枇杷膏。”汪红萍说。
裂果熬制成枇杷膏,不仅减少了浪费,同时还实现了价值的倍增。不过由于缺少大型的加工厂,所以村民们普遍都在自己家里用土办法来制作,虽然品质很好,但产量一直不高。
谈起这个问题,村书记汪益民说:“缺少深加工一直是困扰枇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村里也有村民自己办的加工厂,但销售还不成气候,再加上缺少资金,规模一直不是很大。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希望能吸引一两家大型企业入驻。”汪益民说。
与枇杷深加工面临的困难不同,得益于新安江山水画廊强力打造推介,枇杷采摘游如火如荼,这既提升了三潭枇杷的知名度,也实现了农户的增收,可谓是一举两得。
“游客来了,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对于我们来说,还可以按零售价出售枇杷,这比批发价划算多了。”农户汪晓波说。大量游客的到来,还进一步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发展。
“前几年,游客摘完枇杷往往找不到地方吃饭,村里头脑灵活的就办起了农家乐,这两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办农家乐的也就更多了。”汪晓波说。在他家的院子里看见,屋里屋外都摆起了大圆桌,据他自己介绍,现在每年通过农家乐也能增加几万元的收入,人也比出去打工轻松多了。与汪晓波一样,乘着旅游东风富起来的村民还有不少。
“这里的枇杷又大又甜,风景也是美不胜收。”来自广西的游客余勰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来到绵潭村的游客就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