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蜡烛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一对红蜡烛点燃插在高高的烛台上,摆在家中厅堂和祠堂祖宗牌位前,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先人的怀念。羊年春节,笔者在本地一家古玩店,收藏了三对红瓷蜡烛,其独特的造型、美好的寓意,彰显出设计者匠心独具。
这三对瓷蜡烛均呈圆柱形,上大下小,至底部渐收。釉面饰以矾红料,形状和颜色与普通的红色油蜡烛差不多。中间是空的,底部有孔,可以插在烛台上。一对长为11厘米,另两对皆为16厘米,顶端实际上就是一个敞口的油灯。直径分别为3.8、4.7和5厘米,深约3厘米左右,中间竖起一根中空、底部有洞的瓷管,用来插灯芯。器身上下分别用粉彩花卉装饰,中间用墨书写上对联和名言,竖立在庄重的场合,对人有着教化和启发作用,表达了徽州人家崇尚的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徽州乡村,逢年过节、婚嫁迎娶、宗族祭祀等活动,红蜡烛需求量比较大。笔者收藏的数份清末到民国徽州乡村小店年末“盘单”上(也叫“红单”,就是利润计算单),红蜡烛是商店最常见的经营品种,存货也比较多。清末至民国年徽州婚嫁礼单,在最后迎娶新娘一项,需要准备众多的财礼中,无一例外,都要写上红蜡烛——“满堂红”、“彩烛”、“红烛”和“喜红烛”等,交纳的数量按“觔”(斤)计算,从几斤、十几斤到数十斤不等。红蜡烛在烛台上整天点燃着,有的要连续点上好几天。这些普通的油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灯芯位置不正或烛台倾斜,蜡烛油没有燃烧就流淌下来,烛身和底坐往往粘上许多凝固的油脂,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造成浪费。加之油蜡烛在燃烧时不断缩短,形状不断地改变,上面描绘的龙凤等吉祥图案,会发生残缺直至消失,很不吉利。而用瓷蜡烛代替油蜡烛,不仅避免上述现象,而且还节约了开支。一户人家只要一次买上一对瓷蜡烛,家里以后办事就不用再买油蜡烛了。燃烧的油脂用食用的植物油,随用随取,十分方便。
徽州农村人家办事,往往有十分明确的分工,有的用红纸抄好贴在门旁。办喜事的人家,一对红蜡烛摆放在厅堂条案上,十分引人注目。徽州一些地方言中的“灯”与“丁”同音,“添灯”就寓意为“添丁”,负责添烛(或加油)的人,要让灯火燃烧不断,“灯火”也称“香火”,如果中途熄灭了,那是大忌。
红蜡烛至今仍是徽州民俗仪式活动中的重要用品。由于瓷蜡烛容器小,盛油量少,燃烧时间较短,且不是专用的油脂,火力不旺,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设计用瓷蜡烛代替油脂蜡烛,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是徽州先民的聪明和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