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赴歙县:探寻墨砚非遗,感悟匠心传承

2025-07-16 21:49:30
作者:文/詹涛 代莹莹 图/刘思
阅读:534
评论:0

2025年盛夏,青春与非遗碰撞出璀璨火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黄山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黑金”背后的匠人智慧与哲学意蕴。团队将以当代青年的视角解码非遗密码,用创新方式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在砚台雕琢的方寸间,见证徽文化“道器合一”的魅力。
 【枕石阁遇匠人 体验墨砚制作之趣】

(图为传承团体验制作砚台过程)

传承团一行走进当地墨砚制作传承地枕石阁,在这里,资深墨砚匠人柯崇师傅成为他们了解墨砚技艺的引路人。柯崇深耕墨砚制作多年,凭借精湛技艺与对非遗文化的执着,在当地墨砚传承领域颇具声望。

在柯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开启墨砚制作体验之旅。柯师傅首先讲解选材门道,他拿起一块砚石介绍:“墨砚选材讲究眼、纹、色,眼要活,纹要细,色要纯,这样的石料才能做出好砚台。”随后,柯师傅示范雕刻技法,从勾勒轮廓到精细雕琢,刀具在他手中如同画笔,在砚石上勾勒出灵动线条。

实践团成员们围站一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起初,他们操作雕刻工具时手忙脚乱,刀具不听使唤,不是用力过猛划伤砚石,就是力度太轻难以成型。但在柯师傅耐心指导下,成员们逐渐掌握技巧,一刀一凿间,原本普通的砚石开始呈现出独特模样,虽稍显稚嫩,却凝聚着大家对墨砚制作的专注与心血,一个个砚台雏形陆续诞生。  
                     【挂牌留影承情谊 对话中探传承之道】
  墨砚制作体验结束后,一场简短而意义深远的挂牌仪式在枕石阁举行。传承团代表将“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牌匾郑重挂在阁内,随后,实践团成员与柯崇师傅一同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一传承交流的珍贵瞬间。

(图为实践团与柯崇师傅的挂牌合影)

合影后,双方围绕墨砚非遗传承展开深入对话。当被问及“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与多元文化冲击下,墨砚是否会逐渐被遗忘”时,柯崇师傅坦言,传统墨砚曾面临传承困境,但自己一直在尝试创新破局。他向实践团分享:“我把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小青瓦这些元素融入砚台设计,让墨砚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地方特色;还开发‘随身砚’,小巧便携,契合现代人使用习惯;也和学校合作,去课堂上教孩子们做砚台,播下传承的种子 。”这些创新实践,让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理解,也看到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可能。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尝试: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牌坊元素融入砚台设计,开发小巧便携的“随身砚”,甚至和当地学校合作开设体验课。“传承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是要让老手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柯师傅的话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也对非遗创新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赠画寄心意 墨香中续文化之约】

(图为柯师傅赠与传承团亲手绘制的《砚林图》)


    对话接近尾声,柯崇师傅将一幅精心绘制的《砚林图》赠予传承团。这幅图中,墨砚制作场景、砚石山水等元素生动呈现,寄托着柯师傅对墨砚文化传承的深切期望。他望着实践团成员说道:“希望你们把墨砚故事带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歙县墨砚的好。”

实践团成员们郑重接过画作,纷纷表示,此次歙县之行,深刻感受到墨砚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未来愿成为非遗传承的接力手,通过校园宣讲、线上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墨砚文化,助力这份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继续流淌、传承下去,让歙县墨砚承载的文化记忆,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