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上海电力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歙县做了哪些事?

2024-09-15 10:00:00
作者:上海电力大学
阅读:673
评论: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同学们深入地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当代人对中华文脉的初心、传承古老华夏文明。上海电力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徽州古韵:鱼灯闪烁下的文化传承》是一支充满热情与求知欲的团队,怀着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热情,带着能源、电力行业的专业优势,踏上了前往安徽省黄山市的探索之程,于7月14日团队聚集于歙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致力于探索鱼灯的魅力,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


拜访校友 走进车间

毕师泓,2011年进入上海电力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用电技术方向),201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歙县供电公司工作。负责调度控制分中心负责调度日常业务和配电自动化相关工作,并带领实践队依次参观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黎明变电站,深入供电局,感受新时代电网企业的使命担当。


实践队同学跟随工作人员来到黎明变电站参观。在工作人员介绍下,知道变电站的工作原理,高压电能传输到负荷中心附近后,通过降压变电站将电压降低,以适应工业和居民用电的需求,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带电作业设备间。



传承历史 渔灯随行

团队第二站前往歙县瞻淇村,一个始建于唐代,拥有1300多年的村史岁月,处处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的村庄。而瞻淇鱼灯也拥有着800余年的历史,寄托了古代农耕文明下芸芸众生最朴素的愿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村主任汪曦华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冬蛟面对面交流,共同探索鱼灯艺术、文化的奥秘与精髓。传承人介绍:“在瞻淇嬉鱼灯活动中,每条鱼一般由两个人合作演出,一人鱼头,一人鱼尾,伴随锣鼓声,前俯后仰、跌荡起伏,把幸福吉祥送入百姓家门。”每年正月的瞻淇村夜晚总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随后团队成员一同前往瞻淇村鱼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观海家的鱼灯工坊,四位村民正在制作鱼灯,桌上墙上一片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鱼灯映入眼帘。“瞻淇鱼灯是利用竹子编制鱼身,宣纸制作鱼皮,再手工绘色,鱼灯内安装光源用于照明。”汪观海介绍,瞻淇嬉鱼灯是以手工扎制鱼灯为主体,集乐器舞蹈于一身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宋朝,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表演一直到正月十八结束。

走完了瞻淇的渔灯,又到了汪满田村,坐落于歙县溪头镇,2018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汪满田嬉鱼灯,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相传,村中房屋多木质结构,而村西山上有一块大石壁,太阳照见时如同一面大火镜反射到村庄,引发火灾。于是村民们便请来高人指点迷津,让村民用竹片和绵纸扎成和鲤鱼形状相似的鱼灯,在每年的元宵节时抬举起鱼灯沿村中间河道来回巡游,以获得神鱼的护佑,还有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于是汪满田村逐渐形成了元宵节嬉鱼的年俗。


汪满田村委会主任汪军华向同学们介绍到,汪满田鱼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历正月十三之前,各鱼会会扎制好各自的鱼灯,并进行彩排和调试。鱼灯大小不一,大的长约7米,高3米,三节相连,内点烛100多支;小的则一米以下,点烛数支。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全村出动舞鱼灯。前面有旗幡幢幢、大开锣清道;后面是鲤鱼化龙灯领头的大鱼灯队以及各类杂灯。游灯过程中伴有锣鼓声和鞭炮声,热闹非凡。最后游出村口拜神庙并返回祠堂结束整个活动。


学习的过程中,在汪女士的指导下,自行制作了渔灯,从编鱼骨,画鱼纹,鱼灯上色最终完成渔灯的制作。

技能未来 认知认识

通过安徽颍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队员们感触颇深。同学们切身实地了解了生产车间内的工作情况,目前车间生产线是半自动化生产,部分是机器自动化作业,其他则是由员工进行人工作业。对于员工的工作安全,企业有着严格的保障。真切感受到高精尖科技对于日常生活生产的影响。


YJC集团是新能源产业是一家专业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制造商,致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经济的能源产品。同学们在所学知识里与企业岗位做了响应比对和认识,在车间里,制造中心生产总监张飞向大家介绍了电池生产的一系列过程,并向大家展示了各式型号的电池,包括最新研制出来的电池,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初步掌握新能源行业相关知识。


最后,实践活动不仅拓宽同学们的视野,还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与追求。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