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源火腿香飘云天外
张宏艺/文
提及歙县街源的街口、璜田、长陔,挂在人们口头的多是那句“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的民谚。两岸崇山峻岭,河谷纵深,处在深山僻坞的街源人家靠两条腿翻山越岭,肩挑背扛,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变化大,高海拔形成独特的气候,加上山民的勤劳和智慧,造就了街源丰富的农特产品:笋干、茶叶、箬叶、火腿、山芋枣、豆腐角……各式山珍美味,不可胜数。闻名遐迩的“长陔三宝”,如今已是人们餐桌上必点的一道经典名菜,三样地道的食材,均取自街源一带,而当中的火腿可以说是这道菜的精华和灵魂,堪称一绝。所谓“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徽州其实是金华火腿的发源地。
火腿是腌制的猪腿,因其色泽红艳如火,宋钦宗赐名“火腿”。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它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明清两代,徽商纵横中国商界,足迹遍布四方,徽州火腿也成为徽商走南闯北随身携带的家乡菜。
街源因其独特的地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所以一般农家每年都要养三五头猪,到了腊月就会杀猪腌火腿,晒干后备用一年的肉食。农家的猪喂养在冬暖夏凉的土墙屋内,全部喂高山玉米、山芋或鱼腥草,而且都是饮用山泉水、吸天然氧吧,制作的火腿也就显得格外喷香。
腊月杀的猪需是户家饲养一年以上的生猪,由师傅剔出大小合适的猪腿,待彻底冷却后用粗盐在表面涂抹均匀,反复搓捻,然后严密紧实地码砌在专用的大木桶内,过上个把星期等盐水溢没最上的肉面,再压上大石头达40余天。来年开春,趁大晴天之际,把腌肉起桶,用温水洗过两三遍,在太阳下晒上一周左右,等肉皮晒成猩红色方可存入土屋梁上风干。五月初的梅雨季节,更是给这火腿增味的关键期,干燥的火腿上长出黄黄的霉菌,利用这自然霉菌将肉内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使街源火腿更加醇厚地道。
晾好的火腿十分耐储存,在当年的中秋节后即可食用。据当地颇有经验的村民介绍,尤以存放两年以上的陈火腿味道最佳。家家户户做菜的时候也爱用火腿佐味,无论什么菜,放上几片火腿,顿时充满肉香,让人食欲大增。以火腿为主要食材的菜肴也不少,如清蒸火腿片、火腿炖甲鱼、火腿炖笋衣、火腿冬瓜汤等,都是又鲜又香,让人赞不绝口。而用火腿、笋干和豆腐角同钵炖制的“长陔三宝”,更是街源人待客必备的佳肴和赠送亲朋的高档礼品。
随着徽州天路、街口大桥的开通,已然将街源等地与长陔岭另一面毗邻浙江的狮石连为一体。走徽州天路,探街源秘境,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赏游、拍照;泡温泉、尝美食,不亦乐乎!狮石乡营川村道旁的天路驿站民宿始建于2022年8月,开业至今,过往的旅客、摩友络绎不绝,打尖、住店,生意火爆,每天都忙到很晚才打烊。据经营者介绍,客人到店,要么刀板香,要么火腿小炒,要么“长陔三宝”,这些菜品都是他们的首选,每年火腿用量达上百只。而处在长陔岭上的洪新农庄,除了自家店里用于招待客人所需,还大量收购街源火腿快递到全国各地的客户,一年光在火腿上的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这都得益于街源火腿品质好,名声高,香飘云天外。
狮石村民制作火腿的过程与街源有所不同,称为烟熏火腿。前期火腿的腌制过程都差不多,放于缸内用石头压上40余天,然后从桶中取出洗净后置于室外晾晒一日,再将它悬挂在厨房或角落,用砖块围砌成火盆,每天燃烧当年晒干的松枝、柏树枝或油菜籽壳,利用散发的微火轻烟进行熏制,这个过程要长达两月之久,使草木的清香完全融入肉中,直至表皮泛黄发亮。最后将熏好的火腿挂在土屋的墙壁上,使肉皮的一面与土墙壁紧密贴合,利用土墙的干燥充分吸走火腿内的血水。随着表皮的霉菌越长越厚,不论放上多久,都不会生蛐、变质。待到要食用时,切下一块,除掉外面的霉斑,里面的肉依然是鲜红的。无论是将它切成小块烹炒,还是剁成大块与干笋尖一起下锅炖熟,令人满嘴生津,吃起来油光水滑,香而不腻,大呼过瘾。
徽州天路蜿蜒如带,车辆游人络绎往来。不论是街源火腿,还是狮石熏肉,不同的色泽,不同的口味,都一样的香飘四溢,经久不衰,令多少食客心生挂念,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