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递到徽州古城,一路上状元博物馆、屯溪老街、唐模、棠樾,可谓皖风徽韵,饱览了明砖清瓦徽商人家的千般风情,到了徽州古城后难免会有点视觉疲惫游意慵懒,这时人们常会忽视离徽州古城十几里外的一个景--渔梁坝。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在古代的徽商中,没有人不知道渔梁坝,没有人没到过渔梁坝。徽州地处万山丛中,本身山多地少,加之魏晋以来中原战乱不断,大量人口涌入徽州,“力耕所出,不足以供”,于是“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这里盛产茶叶、木材、中草药,陶瓷、墨砚、漆器等手工艺品也很发达,将这些东西出去以换取徽州民众极需的粮、油、盐等生活物资,徽商便由此应运而生。当肘徽州本身陆路交通极为艰难但新安江水系的溪河却纵横村里,于是,渔梁坝便成为徽商告别家人外出谋生和联通水陆接驳货物的一个重要码头。歙县广泛流传的《三戒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古码头。三戒是指重利忘家者戒、寄信误人者戒、酷刑枉杀者戒。现今站在古坝上,你已很难感觉到徽商载着一船货物扯帆远征苏杭,在船头点着小灶炉烧着早餐的艰辛;也很难感觉到父母妻儿站在坝头,迎着凛冽的寒风,守侯亲人归来的那份担忧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