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打工潮逐渐兴起,吕佛才去了厦门,跟一位老师傅学水电安装。为掌握好这门技术,他又用打工挣的钱到技工学校学习。两年后,吕佛才已能承包些项目。2009年,业务多了,他成立了一家建设工程公司。这些年,企业经营越来越好,他也通过自学和重新“回炉”,圆了少年时的“读书梦”。
事业有成后,吕佛才也有能力实现回报母校和家乡的愿望。2008年,他为小川中心学校的学生每人订做了一身校服。他说,那年“六一”节,一件件崭新校服穿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开心和激动的表情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
帮扶范围扩大到老人
从第一次捐赠校服开始,吕佛才就没停下自己的“爱心回馈”。最近三年,除了反哺母校,他又把资助对象拓展到了当地村民,他先后为村里捐赠了电脑、复印机,为所有80岁以上老人送去电热毯。今年,村里110名65岁以上老人,每人都领到一床他赠送的被子。
记者问吕佛才,有没算过捐赠过的物资大概值多少钱了,他摇了摇头:“没去算总账。我现在有能力做这些,就去做。今后有这个能力,就继续捐下去。”吕伟校长也告诉记者,吕佛才多次跟他表示,孩子和村民认不认识他没关系,他只想让大家过得快乐,让他们知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种快乐”。
27日下午,记者试图联系当年帮助过吕佛才的老师,结果辗转得知,他当年读过书的小川乡元正小学,历经数十年岁月变迁已不复存在,当初的老师有的已退休,有的早已离开教育行业。此外,还有一些老师已经过世了。
“现在很难找到他们了,人事变化太大。”吕伟告诉记者,吕佛才也说过,即使找不到老师,现在自己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别人,也就是报答老师的教诲和关爱了。
江伟民 本报记者 吴永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