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和上一代相比,就生活环境和物质而言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但各种课外兴趣班却剥夺了孩子的童趣,在幼小的心灵刻下了太多的无奈。孩子,你快乐吗?“六一”临近,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学生:快乐就是痛快地玩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我真想出去玩,可妈妈还给我另外布置了语文、数学辅导题,天天都得写日记,每晚还得练半个小时的钢琴,我也不想练,都是被逼的。”读小学三年级的女生晓雨(化名)告诉记者,快乐就是能痛快地玩。
陶最今年9岁,5周岁学小提琴,6周岁学毛笔字,期间还学过水粉、线描、看图写话。去年9月他一周有四个兴趣班,周六上午毛笔字、线描,下午写话、小提琴,那段时间他很叛逆,也不快乐,什么都不想学。妈妈反思过后,让他自己选择,现在保留了毛笔字和小提琴。因为他特别喜欢足球,今年4月又参加了足球训练。
同样9岁的江一凡之前也学了钢琴,但因为自己没兴趣,父母也没有强求,现在只学书法和绘画,暑假则练跆拳道。除了家庭作业,每周他会花两个小时左右完成书法绘画作业,其他时间随他玩。他觉得自己还是快乐的,因为报的兴趣班都是他喜欢的,在书画方面也越来越自信。
朱云浩就读五年级,他的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时去市图书馆看书,有时打乒乓球、篮球,有时去附近的公园爬山。兴趣班有素描、新概念英语,都是他感兴趣的。
12岁的陈欣若以前学过舞蹈、书画、钢琴,还曾是黄山晨刊的小记者,现在只学钢琴。为了加强肺部训练,家人在征求她意见后又加了唱歌培训,时间都集中在周六。周日父亲会带她参加探访古村落、文社笔会、走古道等活动,她还喜欢写诗歌、散文。
家长:留住快乐不容易
江紫霞:“可能有些孩子的兴趣班是父母的意愿,就会让孩子失去几分快乐,我儿子不喜欢干的事我坚决不让他做。”
吴宇艳:“都说孩子的世界纯真快乐,但要留住这份快乐不容易。现实中孩子承受的压力来自各方面,所以,我问孩子最多的是‘今天你快乐吗?有什么烦恼?’而不想问今天作业得了几个星?听写得了多少分?我无法左右孩子在外界承受的压力,只能做到自己不给他压力,适度引导,让他多一点快乐!”
何述荣:“孩子还没上一年级,每周有4个小时的兴趣班时间,学小提琴和英语,我觉得孩子还是快乐的,课余主要以玩乐为主,骑自行车、和小伙伴一起玩、旅行。”
刘超灵:“儿子11岁,有三个兴趣班:小牛顿机器人编程制作班、篮球训练班、新概念英语培训班。英语他愿意上,小牛顿是儿子的最爱,篮球训练他不感兴趣,但考虑到他运动量太少,体型偏胖,做了他思想工作,他还是比较配合。我家在学习上没给他什么压力,感觉还是很快乐的,每天放学回家,就告诉我学校班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其实我也犯过望子成龙的错误,逼儿子练钢琴、学毛笔字,结果是他被动,我也很累,没效果。现在好了,我轻松,他也快乐。”
陈政:“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的快乐指数低多了,我们小时候能自由自在地玩,现在的孩子即便是玩乐,也是被约束的,比如女儿想约同学出去玩,说实话,安全方面我就不太放心。要想让现代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按当前的教育状况,难,不从根本上改变,减负只能是个口号。”
老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谢赛儿(幼儿教师):“在中国教育上只要有分数的,孩子就会拼命学,剥夺了孩子学习以外的能力。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给予施压,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起来。”
凌青(小学老师):“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要把握几个原则:能对他终身受益;不学跟文化技能有关的兴趣班;尽量满足他的兴趣。快乐是双面的,在学艺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挫折和磨练,但是当他经过历练成功的时候,肯定是快乐的。”
万晓蕾(大队辅导员):“我们学校的兴趣班都是免费的,有经典诵读、趣味数学、拉丁、武术、鼓号、美术、书法等,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是很丰富。我们经常带孩子去校外开展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他们也很快乐。”
专家:应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外活动
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对其成人后的人生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阿芹认为:“孩子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不应该再有额外的学习任务,更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行安排补习班或兴趣班。”
为了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人格,家长和学校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课外活动? 陈阿芹建议:首先是运动。课外,家长应带着孩子共同参加某些适当的体力活动,让孩子从运动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其次是生活管理。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再次,课外时间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玩耍,让孩子在相处中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最后,吸取国外育子经验,业余时间让孩子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流程,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