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进林业系统工作,在农村大多数同龄人眼里,我是幸福、自豪的,多年来这种幸福和自豪就一直没有消减过,肩上的那份责任,也一直没有忘记过。”洪晓春、黄淑萍今年同为46岁。17岁那年,两人招工来到歙县水竹坑林场工作。5年后,两人相继被分到偏僻、海拔1000多米的瓦上工区工作,这一待就是25年。“记得当时的林场老场长问过我一句话,他说‘小伙子,你耐得住寂寞吗?你确定能守护这里的草草木木吗?’我当时回答他说,我耐得住。”
“我耐得住!”在当时大家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句戏言罢了。而在洪晓春、黄淑萍夫妇俩的心中,那就是一句承诺。一诺千金呀。以至于后来,水竹坑林场负责人要把他们调离瓦上工区,也被夫妇俩谢绝了。
“当时有点不适应,这里条件非常苦,没有电灯也没有路,大米、被条都是我背上来的。”25年前进山的情景,洪晓春依然清楚记得。一张窄小的床,一个破旧的水壶和炉子,一根晾衣竹竿,还有那茫茫的4000亩林海就是他们当时生活的全部。
25年来,晴天就是信号,就是命令,夫妇俩就要出工巡山。一个苹果,一盒麻饼、一瓶茶水就是他们简单的午餐。只有到了下雨天,夫妇俩才能安心在家里吃上一顿热饭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瓦上工区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在夫妇俩细心巡逻守护之下,这些年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
“我们两个的责任片离工区还有10公里,我们一般都是带干粮去的,在山上吃了午饭再回家的,通常都很晚。”
“我们上山25年,女儿也25岁了,在中山大学读书,马上读博了。女儿读书都是靠自己,挺争气的。现在想起来,我们还是亏欠她太多。”黄淑萍说起女儿,声音柔和,目光中充满着怜爱和自豪。今年尽管才46岁,却早已满面沧桑,整日的山里生活,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上许多。这也是让洪晓春感到愧疚的地方,“要不是为了和我在一起,她真不用在山上待这么久的。”上世纪90年代末,瓦上工区工作人员最多时有13人,先后都离开了。洪晓春没走,黄淑萍也没走。
水竹坑瓦上林场有众多的珍稀植被,百年以上的映山红、数百年的华山松和稀有的鹅掌秋。洪晓春介绍,山上近万株鹅掌秋都是他和妻子种植的。“这个树叶子看上去像马褂一样,我们叫它马褂木,你再仔细看,它也像一个鹅掌,所以也叫鹅掌秋,这个树适应海拔千米左右的地方种植,这个树种很珍稀的,那边还有很多成片的,一万来株,我们都要保护的。”
有了珍稀物种,就会有人觊觎。林子大了,也有不少野生动物,偷猎的也会跟着来。自从来了洪晓春夫妇,那些偷捕偷挖者就再也没有得手过。“后来,我和他们都成了朋友,他们也听我的劝,就和我们一起保护了。”
巡山的路难走,柴刀就是他们的开路工具,在大山深处,每天都有各种艰苦的挑战等待着他们。瓦上工区的珍稀树种和野生果子很多,为了保护它们,夫妇俩把它们当成了孩子。黄淑萍这样描述她生产生活的瓦上工区:每次从这里走过,一切是那么的熟悉,熟悉的山,熟悉的路,熟悉的花花草草树树木木,甚至连鸟的叫声也熟悉了。春天,这里生机盎然,到了夏天又是一番繁茂的景象,秋天枫叶似火,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看上去白皑皑,一片洁白。“我们不想走了,只想一直待在这里,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