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民生笔绘古城新,千年古城焕新颜》桂林中心学校 304班王开宁

2025-11-26 14:31:51
作者:王开宁
阅读:3
评论:0

民生笔绘古城新,千年古城焕新颜

桂林中心学校  304班王开宁


晨雾轻拂歙县古城的马头墙,青石板路上传来游客的脚步声,斗山街的程奶奶正坐在自家修复一新的雕花窗下择菜,一窗棂上的牡丹纹重新鎏了金,墙根的排水槽再也不会被雨水堵住了,这抹浸润着民生温度的“新”,藏在歙县30项民生工程的蓝图里,让千年徽州府既留住了黛瓦粉墙的乡愁,又绽开了宜居宜游的新颜。

古建修缮,让老宅子“活”了过来,曾几时,古城里200余幢明清古建多有损坏;西街的百年商号院顶漏雨,斗山街的马头墙倾斜欲坠,居民们要么搬离,要么住搭起的临时棚屋。民生工程启动后,每一步都力求“修旧如旧”。程奶奶家的老宅不仅补好了漏雨的屋顶,还复原了被白蚁蛀坏的花梁。“以前怕房子塌,现在屋里看雕花,跟回到小时候一样!”程奶奶的话里,满是失而复得的欢喜。

如今走在古城,曾经斑驳的门楼重焕朱红,濒危的天井院恢复了"四水归堂"的格局,历史的街巷串联起“活的古建群”。

基础建设升级,让老古城“顺”了起来,过去逛古城,游客怕停车难,居民愁出行不便。雨天青石板路滑,老人们不敢出门,30项民生工程精准破题,扫码就能找到空位,游客“进得来,停得下”;街巷里铺设了雨污分流管网,再也不见积水漫脚的现象;还加装了仿古样式的路灯和消防栓,安全又美观。

文化活化,让老味道“浓”了起来。古城换新,不止于“貌”,更在于“魂”。民生工程打造“徽州非遗市集”;捏糖人、做徽墨、编竹篮的工艺人有了固定摊位,古戏台上每周都有演出,让游客触摸到古城的过往。做了30年徽墨酥的李师傅,如今在非遗市集有了固定摊位,游客排着队买他的点心,还能现场看他揉面、塑形。“现在不仅赚得多,还能教年轻人做,这手艺总算传下去了!”李师傅的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当暮色降临,古城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着感瓦粉墙,非遗市集的吆喝声,古戏台的唱腔,游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从濒危古建的“重生”,到基础设施的“焕   能”,再到文化烟火的“延续”,歙县30项民生工程就像一把精巧的“刻刀”,细细雕刻着古城的每一处细节。这座千年徽州府,不再是停留在照片的“老古董”,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幸福家园”,这便是民生工程写给歙县古城最动人的“焕新画卷”。


指导教师: 徐红艳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