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渔火映千年:从渔梁鱼灯里读懂徽州的骨与魂

2025-08-29 22:14:52
作者:朱流
阅读:77
评论:0

读完江成章先生这篇《“渔音绕梁”鱼灯舞》,只觉字里行间尽是徽州的温润与厚重。文章以徐继丽重拾渔梁鱼灯技艺为引线,将古镇肌理、民俗渊源、商帮精神与非遗新生巧妙串联,既像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勾勒出渔梁坝的青石板与鱼灯的红火影,又似一轴流动的文化长卷,铺展着老徽州的过往与今朝。这般以小见大、以物载情的笔法,让渔梁鱼灯不再是遥远的民俗符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生命体,令人读来心生共鸣。

 渔梁鱼灯从不是简单的民俗道具,它是老徽州“以鱼为脉”的生活印记,正如文中所写,这片土地“以鱼为生,以鱼为形,以鱼命名街市”,鱼文化早已融入肌理。千年古镇渔梁,街以“渔鳞”名,坝为“渔梁”立,连百姓的日子都绕着鱼转:母亲扎鱼灯营生,孩童放学跟着学手艺,船民在灯船上祭祀祈福。文中特意提及北宋时太平桥至渔梁的流域被列为“放生池”,这一细节尤显深意——老徽州人对鱼的珍视,早已超越“谋生工具”的范畴,是对“生命繁衍”的敬畏,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里藏着的节制与温柔。那时的鱼灯,是渔梁人对江河的感恩,是对日子的期盼,正如文中描绘的“灯芯亮起来,心里的踏实就多一分”。

 更难得的是,江先生精准捕捉到鱼灯与徽商精神的内在联结,让这盏灯有了“风骨”。老徽州山多地少,多少徽商从渔梁埠头登船,顺着新安江闯杭州、下苏州,文中引用的“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恰与坝下鲤鱼逆流冲坝的模样互为映照。鲤鱼为了繁育,哪怕屡败屡战也不回头;徽商为了生计,哪怕险滩遍布也敢扬帆——鱼灯舞里的“三次冲坝”,哪里是演鱼的故事,分明是在演徽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叶荣敷“认学陶朱成巨富”的诗句,徽商踊跃赞助鱼灯会的传统,正如文中所言,让鱼灯早已“超脱渔鳞街的烟火藩篱,升华成为徽商的精神徽章”,这一论断精准点出了鱼灯文化的精神内核。

 文中对“鱼灯沉寂”与“重焕生机”的对比描写,更显文化传承的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徽杭公路通了,渔梁船运淡了,“商贸繁华景象的落幕,与之相关的鱼灯习俗也一度濒临失传”,寥寥数语道尽时代变迁中民俗的无奈。而徐继丽的出现,如文中所写,是“强烈的使命感召唤她,去重拾那些久违的时光记忆”。她聚拢老前辈、重组团队、深挖内核,将“灯船巡游”的旧俗,打磨成“鱼游新安”“双头冲坝”“群鱼同和”的五章新舞——这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江先生所言“文化的生命在传承,传承里有着演变”,这份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思考,让文章的立意更显深远。

 如今再看渔梁鱼灯的表演,每一帧都是老徽州与新时代的对话,恰如文中描绘的那般动人:“鱼游新安上徽州”时,鱼儿“摇头摆尾,曲曲折折”,演绎“一滩复一滩”的艰辛;“双头鱼冲坝”时,“五六米的大鱼在壮汉手里翻滚,锣鼓声此起彼伏”,尽显惊心动魄的力量;最后“群鱼戏水大乐同和”时,“火红鲤鱼仿若夜空舞动的祥瑞之笔”,呼应着“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当下。江先生将表演细节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让读者既能感受到鱼灯舞的视觉震撼,更能读懂其背后的精神密码。

 退出屏幕时,仿佛还能听见渔梁坝的涛声与鱼灯舞的鼓点交织。江成章先生的文字,没有刻意堆砌的辞藻,却以真诚的笔触,让渔梁鱼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盏灯里,有老徽州的生活智慧、商帮风骨,更有非遗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所谓“渔音绕梁”,绕的不只是涛声,更是文化的血脉;所谓鱼灯不灭,守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徽州的根与魂。这样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不仅让我们读懂了渔梁鱼灯,更读懂了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意义——不是活在过去,而是带着过去,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朱流,安徽歙县人,长期从事徽文化民俗创作。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