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是硬道理

2025-04-23 12:39:47
作者:毕文仁
阅读:1642
评论:0

近日,我读了作家江伟民先生所写的《烘青茶银买田埂的故事》一文,讲的就是我家乡的旧事,感触很深。回忆起小时候上学,爷爷经常讲起曹家“茶银买田埂”这件事,要我们兄弟上学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是硬道理。我与曹家同村,认识曹家三兄弟,其持家勤俭,吃苦耐劳,积德从善的优良传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曹玉书出生于 1926 年 5 月,他不仅是曹氏家族中知识传播的使者,更是街口教育事业的耕耘者。作为小学老师,后又担任街口学校校长直至退休,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培育了无数莘莘学子。他的儿子曹诚淦,与我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同班同学。曹诚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最终成为马鞍山市煤气公司党委书记,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曹玉园于 1932 年 9 月出生,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曹玉园3岁在本村毕家学堂老师启蒙,读了3年,由于智慧超群,毕家学堂老师推荐,送到胡埠口的私立培德学校读小学。这所由国民党浙江桐庐县令张昌麟创办的学校,为曹玉园打开了更广阔的知识之门。小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歙县中学、休宁万安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大学。毕业后,他在马鞍山工作,凭借出色的能力,曾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其女曹雪蓉同样成绩斐然,与我也是小学、中学的同班同学,一直勤奋好学,最终官至马鞍山市司法局副局长直至退休。

  曹玉麟 1941 年 2 月出生,他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在巨川读完小学后,每日独自往返,风雨无阻。中学时期就读于深渡中学,后考入屯溪卫校。四年的学习生涯,没有寒暑假,使用山东医科大学的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当时去屯溪上学,路途遥远且艰辛。晚上吃过晚饭便出发,走到大阜已是半夜,搭上前往屯溪的车,二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从屯溪返程时,走路到王村对岸,过河后还需翻山越岭到长陔的磻坑,天黑了只能在磻坑借宿一晚,第二天才能回到老家巨源塘坞,常常走到双脚红肿。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完成学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歙县人民医院,后成为潜口医院院长、小儿科专家,以副主任医师的身份退休。至今已届耄耋之年,依旧悬壶济世,服务桑梓。

曹玉麟之子曹健,更是家族中的杰出代表。曹健出生于 1964 年 12 月,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牢记家族教诲,勤奋读书。1984 年 12 月考取公务员,2003 年 6 月从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曹健在任歙县人事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兼编委办副主任期间,他邀请太仓好友汪永新对雄村竹山书院、曹氏宗祠五凤楼进行修缮,并对雄村景区进行规划开发利用;任歙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时,争取到国家资金 2350 万元,主持修建扬之河防洪堤 2.7 公里;2017年4月至2024年7月,曹健任歙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政协副主席、驻狮石乡狮石村工作队队长、中共狮石乡狮石村第一书记。先后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安徽省第八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在狮石村任职期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拓宽改造、硬化绿化28公里的"徽州天路",并在海拔千米的天路上新建了"金饭碗""三片叶子""过龙岗""霞满天"等多处观景台、打卡点,打通了狮石发展的关键瓶颈,改变了歙南山区街源6个乡镇,休宁县的白际乡、璜尖乡,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等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以"红加绿"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箸叶、笋干等地方农特产品,借助生态优势,引导并鼓励村民饲养高山土猪、土鸡、石蛙等;围绕红色旅游文章,建成狮石村红色村史馆、清贫馆、两条红军路、烈士墓;大力挖掘红色狮石革命故事,主编出版书籍《红色狮石》《徽州天路》《狮石村史》《古歙文史萃集》,拍摄红色微电影《信仰》等: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以村集体与国企联合的发展模式,新建高档温泉民宿狮泉山庄,发展高山红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百万元,狮石村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及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扎根狮石8年,带领全县最贫困、地域最偏僻、交通最落后的狮石村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是红色狮石、徽州天路和狮石温泉康养的主要创始人。著作有《驿站别拾》、《驿站有悟》。娶妻江慧,歙县南源口小梅口人,生于1962年,歙县人民银行会计师、经济师。

家族的优秀传统在新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曹健之子曹翰,2010 年获得西安财经学院法学学士,2016 年取得同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考入上海市工商局杨浦分局成为公务员,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现任上海市杨浦区司法局行政复议受理科科长。他的妻子黄琬清同样优秀,毕业于扬州大学,留学日本九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总部。

在 2024 年的高考中,曹氏家族的新生代再次传来喜讯。在歙县中学读书的曹铭权,以文史类 643 分的优异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在屯溪一中读书的曹若曦,以物化生类 682 分的佳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曹氏家族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生动体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曹氏家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以读书为荣,在岁月的长河中,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奋斗成就梦想,将家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激励无数人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在知识的滋养下,家族的薪火可以越燃越旺,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附:

烘青茶银买田埂的故事

作者:江伟民

歙县街口镇所在地新门村,驱车西进入街源至巨川,北山有一路口入源便是巨源(原名:巨坑源)。上世纪七十年代巨源设行政村,2010年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并入巨川村。巨源虽"巨",其巨源水却是六十里街源河的一条小支流。云海升腾,巨源如同挂在天际一般,集贫穷、落后、美丽于一身。今天要说的"烘青茶银买田埂"的故事,就发生在巨源。

巨源村有两大姓氏,一为曹氏,与雄村父子宰相曹文填、曹振镛同宗同族;一为毕氏,迁自街源源头长孩村。建村以来,二姓之间时常为土地、林场的归属等发生争执、械斗,官司打到徽州府……毕氏因其官府有背景,总能明里暗里占便宜。数代下来,村中土地林场占了大半。见毕氏过于强势,不断欺压,曹氏不忿,就想着请雄村本家为其出头。这个时候,父子宰相业已做古,雄村曹氏虽说有祖荫可依,却在官场上后继乏人,一味吃老本求人办事,终有人情用完的时候。巨源曹氏族长就把向本家求助的想法压了下来。曹氏一脉只得为毕氏打长工,谋生存。

清末民初,巨源曹氏出了一个经商奇才,名曹顺旺(1893-1951)。曹顺旺虽没上过一天私塾,却是天资聪颖,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心算更是一绝。巨源村盛产街源烘青,往年都是运往璜蔚销售。茶叶一天一价,一家人要采茶、做茶,还要及时出山卖茶,大多时间都浪费了路途上,十分辛苦,疲累不堪。曹顺旺进璜蔚卖茶时间一长,认识了在定点在这里的一位杭州茶商。

一次闲聊时,曹顺旺对杭州茶商说:老板呀,你一年十二个月倒有三个多月待在大山里,也是辛苦呀!

杭州茶商说:做生意赚钱,哪有不辛苦的?

曹顺旺说:其实你不用这样辛苦,我可以帮你把茶叶收了运到杭州,你不但节省了时间,还省了运费。

杭州茶商说:收茶可是个技术活,茶叶收不好就卖不出去,那可是要亏本的!

曹顺旺说:老板你放心,本地的茶叶我只要看一眼,闻一闻味,就知道是阴山的还是阳山的,是高山的还是低山的。

杭州老板一愣,抬起头来仔细地看了看眼前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随手从一只木箱里抓了一把茶叶出来。曹顺旺一看,说道:这箱茶叶色泽墨绿个头偏大,必是日照时间短的阴山、低山所采。杭州老板本是个行家里手,一见曹天通对答如流,不由捋了捋胡须笑了起来,连说几"好"字,心中早已有了盘算。

杭州老板说:你明天帮我把你们村的茶叶收了,一起带来给我。第二天傍晚时分,曹顺旺只带过来了一袋。杭州老板一看,数量少了点,质量却是不错。一了解,才知道这只是巨源十分之一的干茶。

为什么不多收点?杭州老板有些不解。曹顺旺说:茶叶品质良莠不齐,怎么可以把次等茶叶收来卖给你呢?杭州老板十分满意,对曹顺旺越发欣赏起来。接下来,曹顺旺就专门负责巨源一带的茶叶收购。他一边收一边给茶农提要求,从采摘、制作的各道工序上进行规范,村人的茶叶品质好上不少。

与杭州老板的几次接触,曹顺旺已经取得了对方的信任。第二年杭州老板就不再来街源,而是把收购任务全部交给了曹顺旺。

每年茶季,曹顺旺一股脑儿从头收到尾,东家多少斤,西家多少斤,一本账全在肚子里。到了夏初时节,茶叶下山后,打包运船,运到杭州。一开始的量只够杭州老板一人,到得后来茶叶数量一上去,杭州老板就联合其他茶铺老板一起分摊。总而言之,你曹顺旺来多少,他们要多少。这种保质保量的好茶叶,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曹顺旺把茶叶卖出后,并不急于回家,而是走进杭州大小市场,购买布匹、食盐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一船茶叶去,一船货物回。两头做生意两头赚。回家之后,东家需要布匹多少,西家需要食盐多少,扣除后补上差价。每一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曹顺旺正儿八经地做起了商人,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转眼十余年过去,曹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家中的两个儿子也已娶妻成家,相继有了五个孙子,一大家子十多口,真可谓人丁兴旺。俗话说,义不经商。曹顺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做生意虽说两头赚,却只是赚点工夫费、辛苦钱。谁家有个灾呀难的,都要出手资助,存下的钱并不多。

有了钱后,曹顺旺就想着置办一点田产、地产,左转右转看中了毕家一块水田。因为要吃大米就得到旌德去购买。曹顺旺就是想自家有块田,人家的一块三亩多的水田。街源两山夹一坞,少有平地,更少良田,因此种点稻,天天玉米、山芋的,早就吃腻了。买块田,即便价格贵点也不要紧。到了冬天田地的庄稼收过后,曹顺旺找到毕家,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愿意高出市场的地价,以三十大洋块一亩来购买。当时的田价每亩也就二十大洋块左右,之所以开出高价,一来村里的田块极少,物以稀为贵;二来曹顺旺不想占邻里乡亲的便宜,也是诚心实意地要买。三亩田九十块大洋,这几乎是曹顺旺几年下来的全副家当了。对方一听,价格十分满意,满口答应下来。签协议书的当天,村中最有文化的毕守仁亲自执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曹顺旺拿着地契协议,满心欢喜地回家了。

第二年开春,曹顺旺牵着牛下田耕地。原毕姓田主赶了过来,问他干什么?曹顺旺一脸不解,我到自己的田里耕地呀!毕姓田主说,这是我的田,你耕什么地?曹顺旺说,去年冬天我花了九十大洋块买下来了,这才两个来月时间,你就不承认了?我们两家可是立了地契协议的!什么地契,什么协议,你拿出来看呀!毕姓田主不依不饶。

曹顺旺真被对方惹火了,回到家中,把收藏在床头柜里包得严严实实的协议拿了出来。毕姓田主接过一看,指着一行字说,这是协议书,没问题。问题是你买的是"甲的田下,乙的田上",说到底就是一块田埂。要耕地,你耕田埂吧!

到了这时,曹顺旺才知道上了读书人的当。毕守仁呀毕守仁,你的名字叫守仁,怎么这么毫无底线,不讲仁义道德呀!曹顺旺这样一个壮实魁梧的汉子,在黑纸白字面前,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的事情就算去官府告状,也告不赢呀!

痛定思痛,曹顺旺从愤怒中慢慢冷静下来。自己没读过书,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生意头脑,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就白白地损失掉了。这都是吃了没文化、不识字的亏。古人说得好,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窠猪。曹家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当天晚上,曹顺旺把两个儿子、五个孙子叫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堂前的地上摆着绳索、柴刀。出了这样的事,一家人心情都不好。曹顺旺平静地说,曹家接下来只有两条路好走,一条路就是按老样子,上山下地做务农;另一条路就是让孙辈读书识字走出大山。五个孙子,都要读满十年书,如果有人请你们去做账房先生、请你们去当私塾先生,那么这书就没白读。要是没有人请,那就只能回家务农。

曹顺旺长子国政,育有两个儿子:玉书、玉园;次子国瑞育有三个儿子:玉海、玉春、玉麟。国政、国瑞因家庭贫穷,没有上过学。现在家庭又出了这么一件大事,说到底就是不识字没文化造成的。两个儿子知道父亲的心意,表示愿意让孩子读书,老曹家再也不能吃没文化的苦。曹顺旺很满意儿子们的表态,集家族之力把五个孙子送进了学校……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1951年,年仅51岁的曹顺旺因病辞世。

正是他的读书决策,让曹氏一族走上了兴旺。孙辈中有三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新中国成立后,长孙曹玉书成了巨川小学教师,后任校长;三孙曹玉园,无津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任职,曾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常委、市纪检委书记;五孙曹玉麟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歙县人民医院,后任潜口医院院长,很有名气的儿科专家、副主任医师。二孙曹玉海、四孙曹玉春,虽未能跳出农门,却也是村里的读书人,能识文断墨,为乡邻敬重。

风物长宜放眼量。曹顺旺用烘青茶银买了一条田埂,看起来是上当受骗,损失惨重。却也正是有了"买田埂"的深刻教训,才让他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从思想上来了一个彻底转变,才让曹家后人走读书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