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位于皖南山区一隅,森林覆盖率82.15%,居全国县级城市前列,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处,丰富的林业资源沉淀着深厚生态底蕴。如何将这静态的生态富矿,转化为涌动的生态资本、生态生产力,如何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增值“含金量”,歙县积极探寻,国家储备林项目正是这破题之举。
2022年下半年,歙县整合全县65.64万亩林地,以40年为建设经营期,投资59.79亿元,组建了歙县新安江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长效经营”的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国储林+”绿色产业。当前,林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林地经营权流转,作为歙县国储林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关乎着千家万户利益,又与生态红线、历史遗留问题紧密交织,必须慎之又慎。歙县精心谋划、广泛调研,印发了《歙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权流转收储指导意见》,乡镇干部带领工作队伍深入村组,一场场村民大会火热召开,通俗易懂的话语、详实恳切的数据,讲透国储林建设的利好,消融疑虑坚冰,凝聚民意共识;另一边勘探初测工作同步展开,工作队员深入山林,广泛甄别拟收储林地详情,巧妙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天然林、国家公益林等政策“雷区”,为项目筑牢合规根基,全面把控林地“家底”。

森林培育:精雕细琢,提质增效
林地收储后,筑牢森林质量根基,才是国储林发挥生态效益、驱动生态发展的“硬核”支撑。歙县在国家储备林建设进程中,通过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工程,融合支撑体系建设,聚焦乡土用材林、珍贵树种、大级径用材林培育,增加珍贵和大径级木材资源储备,同时改善现有森林的树种组成、林龄结构和空间结构,一步步实现林分由“杂而乱”向“优且精”转变,让森林质量实现跃升。此外,国储林建设立足林下空间进行“二次开发”,积极探索多元“储备林+”发展模式,宜菊种菊、适茶种茶,推动国家储备林产业链式发展。当下,歙县已完成集约人工造林309.5亩、中幼林抚育3449亩,发展林下经济试种植贡菊、黄精等350亩,国储林产业链条初具雏形,助力歙县生态高质量发展。
在上丰乡霞江村,汪果法满心欢喜分享自家“绿色收益账”:“我们家有33亩山林,国储林收储后,可以一次性拿到7.3万元的流转收储费,我们夫妻俩还可以参与抚育工程务工,赚取务工费。”像汪果法一样因国储林项目鼓起腰包的农户,在全县已有2862户。截至目前,全县已签定收储合同面积18739亩,已办理不动产权证10466亩,支付林权流转资金4107.7万元。通过实施国储林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林下经济等工程,预计未来可增加农户就业人口三千余人,劳务收入数千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国储林建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歙县实际和启示,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