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简介(持续更新)

2024-03-28 18:38:12
作者:超级管理员
阅读:1682
评论:0

     一、基本情况

     1.1、建设区范围

     大坑源村位于岔口镇西南角,村域国土总面积7.50平方千米。大坑源村2008年区划调整,由原来高演、胡家山、大孟村合并而成,分为8个自然村大孟、庐山、在头、高演、轮台、益州、胡家山、林山(共有14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696户,户籍人口1742人。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业(茶叶、油茶、猕猴桃、菊花等)、生态泉水鱼、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全村共有茶园1822亩,桑园538亩。2022 年底村集体经营性经济收入72.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重点建设地段为大孟中心村、庐山村,总面积15.3808公顷。    



      1.2区位和交通

      大坑源村位于岔口镇西南角。东与金前村为邻,南与新溪口乡交界,西与武阳乡相接,北与岔口村毗连。地处要塞,环境优美,人杰地灵,距离歙县县城44公里,距千岛湖88公里,距新安江山水画廊核心景区深渡30分钟车程、距黄千高速武阳道口10分钟车程。


       1.3自然环境

       气象气候:歙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主要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

       水文条件:陆地水域面积2.40公顷,大坑源河贯穿村域南北。

       地形地貌:大坑源村整体地势由两边向中间逐步降低,最低点海拔约128米。

      自然资源:大坑源村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千步云梯、起死回生树、野猪石、笔架峰、鱼形油菜花海等都是乡村旅游的打卡点,有大洲源里“第一村”的美誉。


   1.4人文资源

      1、历史名人

    (1)张逢铿(1922年-2019年):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庐山人。1952年12月1日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学,相继在新墨西哥采矿理工学院和路易大学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专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成为第一位踏上极大陆的炎黄子孙。


    (2)张云锦(1866年-1918年):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庐山人,清末类卯科(1903)举人。据《县志》《歙县教育志》记载,光绪三十二(1906)年,张云锦继许承尧创办新安中学堂(1905,附设师范科)后,创办皖南首个山区师范学堂——歙县双溪师范学堂,招收本地秀才10余名。开设了经学和科学两门课。两年后,响应清末“兴学四大家”之首的张之洞的倡议,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了大洲源第一所具有近代教育意义的学校——公立大洲高等小学堂,并在歙县三阳坑私立崇诚两等小学堂兼任堂长。

   (3)张秋生:擅长水墨指竹画,工山水、尤擅隶书。作品被香港东方中心书画研究部收藏。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坑源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有新安医学传统医药、徽州三雕、徽州竹编、江南竹画、清明粿制作技艺、徽州家具制作、观音豆腐制作、徽墨制作、土漆工艺、传统戏剧、接菩萨等。


        3、古建筑

        大坑源村的古民居建筑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自身特色浓烈。全村保存有明、清古建筑200余幢分布于村落,其中市保单位1处(张逢铿旧居),挂牌历史建筑38处。此外,大坑源村林山土楼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深山之中,村中保留了数百年来的原生态,现有68户,100多栋土楼,保存着祠堂、寺庙。引来了众多喜爱摄影、旅游和探秘的游客。


     4、中国传统村落

      村域内有庐山、高演、益州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村落与青山、绿水、农田和谐相融,环境优美,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格局;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主要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布局特点;空间分布具有独特的街巷肌理。鳞次栉比,外饰朴素、内饰精美的传统建筑体现了艺术价值与旅游价值。

   (1)庐山,俗称“香炉汰”,雅名“庐山”,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有1处市级文保单位(张逢铿故居),17处历史建筑,包括怀德堂、清朝举人张云锦故居、庐山国民小学创始人张源钊故居等。


   (2)益州,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有19处历史建筑,包括盛德堂、张善斌、张汉彬宅等。

   (3)高演,又称“大夫古庄”,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有4处历史建筑,包括敬义堂、敬义初级学校、怡悦堂等。


      5、历史文化要素

      大坑源村历史环境要素丰富,有古树、古道、古泉、古井等。村域内古树众多,分布于庐山、大孟、在头、益州、胡家山等村落,共43棵,主要树种为樟树、杨树、柏树等;古道有千步云梯、庐山村至水塘坞古道、育源古道等;村域内有5处古泉古井,历史悠久,位于庐山、高演、益州、水塘坞等。


     1.5产业现状

       大坑源村现阶段一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有茶叶、油茶、猕猴桃、桑树、菊花、山核桃、青梅等,2023年全村种植茶叶面积2023亩,产量71.06吨;桑园种植面积404亩,蚕茧产量8.45吨、油茶基地50亩、青梅基地50亩。

       养殖业为辅主要为集体承包养殖生态泉水鱼,极具地方特色,2023年全村泉水鱼养殖鱼池面积2000余平方米。

       为带动产业振兴,大坑源村引入“产业基地”进行规模种植与养殖,目前主要有水塘坞油菜基地、猕猴桃基地、油茶基地、泉水鱼基地等。通过“产业基地”的规模种植、生态泉水鱼的宣传打造,大坑源村一产已逐渐形成精品产业带动产业振兴。


        大坑源村现状第三产业主要以油菜花为切入点,定期举办“油菜花节”等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摄影,逐步将大坑源的旅游品牌打出去。近年来,随着歙县高铁的开通,区域性旅游环境及周边旅游热的影响,大坑源村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一个传统的农业村,逐步向生态旅游休闲村庄发展。目前全村有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广阔。


      1.6基础设施现状

       道路交通现状

     (1)外部道路交通:外部交通主要以县道012、省道348、黄千高速为主。与县城连接的县道012,路面、交通状况和通达性可进一步提升。


      主要村道:主要村道为村口至种植基地的水泥道路,道路蜿蜒,路面宽度在3.0-4.5米之间。

      次要道路:村村通道路基本实现村域范围内覆盖,宽度在3.0-4.5米之间,次要村道已实现全部硬化。

      村庄支路:村庄内部房屋主要呈阶梯分布,村庄支路、户户通道路多以阶梯石板路、土路为主,少量水泥硬化,宽度在1.5-2.0米之间。

      给水现状:大坑源村各村庄均已接入自来水,水源采用高位水池供水,水质良好、满足现状需求。

      排水现状:雨水自然排放,主要道路一侧或两侧有自然排水沟渠。

      污水处理现状:大孟中心村村部附近有1处污水处理终端,其他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多以三格式化粪池为主。

      电力电信现状:各村民组均设有变压器,能满足日常的用电需求,村域内电力电信线采用杆式架空方式敷设,电力电信设施较为完善。

       环卫现状:各村庄均设有垃圾收集点,对垃圾集中收集;村内共有3处公厕,位于大孟、庐山、林山。

      停车场:共有大小停车场6处。

      亮化设施:村域各自然村亮化设施完善。


     1.7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中心(村委、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广场、便民商店、健身活动场所、金融网点、邮政网点等设施,因临近镇区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与镇区共享。

       健康管理:村内现有卫生室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

       文化活动:村内现有文化活动室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村委会;农家书屋1处,位于村委会;

       体育健身:村内现有健身广场3处,庐山村1处、大孟中心村2处;村内现有文化广场1处;

       商业服务:村内现有便民农家店5处,大孟3处、庐山1处、益州2处;乡村金融服务网点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邮政网点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

      行政管理:村内现有党群服务中心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

      环境卫生:村内现有污水处理设施1处,位于大孟中心村;公共厕所3处,位于大孟、庐山、林山村;垃圾收集点居民点均有设置;

      日常出行:村内现设有停车场6处。


      1.8用地现状

        大坑源村四季分明,自然风景优美,地形陡峭以高山丘陵为主,村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形成“山、水、林、园、宅”融为一体的景观格局。

       村域国土总面积749.55公顷,山多地少。

       林地面积543.36公顷,占比72.49%,大坑源村林业资源优势突出,是村庄景观重要组成部分;

       园地面积158.54,占比21.15%,以茶园为主,有良好的茶产业基础;

       耕地面积19.94公顷,占比2.66%,均为旱地;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面积5.10公顷,占比0.68%;

       建设用地16.54公顷,占总比2.21%;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5.88公顷,占比2.12%。

       陆地水域面积2.40公顷,占总比0.32%,水资源面积较少,以大坑源河贯穿村域南北。 


       1.9乡村旅游发展前景

        大坑源村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乡村旅游,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围绕文化名人(张逢铿、张云锦等)、徽州明清祠堂文化、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展示大坑源特色名片。利用张逢铿研学馆、南极馆、村史馆,打造名人效应,打响名人牌,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摄影创作基地,利用大坑源村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围绕千步云梯、起死回生树、野猪石、笔架峰、鱼形油菜花海等乡村旅游打卡点,形成乡村旅游线路,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大坑源村周边自然景观为展示重点,打造出一个集摄影、休闲、户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胜地,推动大坑源村全域旅游发展。


       二、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

        2.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以和理念方法,围绕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2.2建设周期

         岔口镇大坑源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周期为2024年1月—2026年底。

      2.3建设目标

       经过 2-3 年建设,大坑源村稳步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行动,探索建立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机制,健全和美乡村精品村网格化参与管理维护机制,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村民自治参与度显著提升,将大坑源村打造成一座山水田园秀美、乡愁处处、生态康养、文旅融合的生态人文休闲旅游示范村。

      2.4发展定位

       以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油菜花海为切入点,以观光摄影、泉水鱼养殖为特色产业,以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为内涵,围绕张逢铿南极馆打造名人效应,建设集休闲康养、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洲源”里第一村。

       2.5形象定位

      生态康养地,影像大坑源

      2.6预期成果

    (1)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依托大坑源村油菜花海及山林景观,结合泉水鱼、茶叶、油茶及猕猴桃等特色种养殖业,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结合的运行机制,引导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着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实现“提质”、“塑品”、“增收”,打造种植、养殖示范区。规划盘活原益州废弃老茶厂提质改造为以茶叶、菊花、山核桃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制作工艺体验于一体的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结合大坑源村休闲观光旅游、历史人文,整合串联村域人文历史景点和自然景观,联动周边区域,定期举办油菜花节、花田摄影、古道徒步等活动,创造就业环境,带动大坑源村经济发展。经过2至3年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于全县村均水平2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收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以上。


   (2)乡村人才培育支撑

     依托数字乡村振兴馆,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围绕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等需求,定期举办非遗技术培训,持续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产业带头人培训。经过2至3年建设,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乡村治理能人30人次、乡创客10人次、新农人60人次,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20名、非遗传承人10名等,不断壮大人才规模,稳步提升人才素质,持续优化人才结构。


   (3)乡村文化传承保护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推进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评选,结合村史发展历程感染农民,形成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通过实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修建项目、组织开展农民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综合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乡村文化供给。深度挖掘地方民俗,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依托张逢铿旧居南极馆、研学馆,传播南极探险科考路上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精神。优化乡村村史馆、村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效能。以生态、康养、摄影文化等为主题,结合油菜花开花周期,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文体活动,助推文化传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


  (4)乡村生态绿色发展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深化推进“五清一改”,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2至3年建设,村庄内无露天粪缸(池)、旱厕和简易棚厕,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公共厕所布局合理,中心村公共厕所达到农村公厕二类标准(GB/T38353-2019),规划在高演、益州新增两处公厕;厕所粪污有效处理率100%,无直排、乱泼乱倒现象;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理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开展清淤疏浚,确保农村水系畅通,水体及河岸周边干净整洁,村域内无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处理设施运行正常;整治利用闲置地块,打造村民共管共享公共活动空间,引导村民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率达常住农户的5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5%以上,全面实现 24 小时供水,水质达标率 90%以上;供电可靠,广播、电视、电话、邮政、快递、网络等覆盖到村,杆线架设有序,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照明设施齐全,村内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布设规范,杆线架设有序,公共设施与场所雷电防护能力显著提升,设立景区导览图、标识牌等,规划结合村民需求,在益州、高演、轮台、泗水汰、规划增加4处停车场;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

    三、建设内容

     3.1建设内容

       根据精品示范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试点先行,结合大坑源村实际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围绕产业提质增效、人才培育支撑、文化传承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治理活力有序“五大行动”开展大坑源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3.2实施项目

    (一)产业提质增效

1.大坑源村生态泉水鱼产业园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青竹湾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万元

资金来源:衔接资金20万元

建设内容:在青竹湾泉水鱼池边打造泉水产业园。


2.大坑源特色果品采摘园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60万元

资金来源:衔接资金160万元

建设内容:在大坑源村进行特色果品种植和采摘园建设。


3.林山竹海民宿集群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林山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150万元,社会资本50万元

建设内容:以林山为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民宿集群。


4.高演大夫山庄乡村旅游购物一条街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高演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200万元

建设内容:对村内的闲置农房古宅进行集中收储,打造高演大夫山庄旅游接待购物一条街。


5.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大孟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万元

资金来源:衔接资金20万元

建设内容:在大孟中心村村委会处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二)人才培育支撑

1.数字乡村振兴馆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大孟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50万元

资金来源:市级财政50万元

建设内容:围绕数字乡村,在大孟村建设一处数字乡村振兴馆。


2.乡村人才培训

建设地点:大孟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0万元

资金来源:市级财政10万元

建设内容:培育乡村人才、提升人才素质。


(三)文化传承保护

1.乡村文化活动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20万元

建设内容:定期举办油菜花节、摄影大赛等乡村文化活动。


2.张逢铿研学馆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庐山村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  10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100万元

建设内容:结合庐山张逢铿旧居、南极馆及周边特色历史建筑打造研学、书院及写生、红色研学基地。


3.广场提升改造项目

建设地点:庐山、大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1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100万、市级财政10万元

建设内容:在村委会周边及庐山村进行文化广场打造。


(四)生态绿色发展

1.高演、益州旅游公厕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高演、益州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0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10万元

建设内容:在高演、益州进行旅游公厕打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2.高演、益州、轮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高演、益州、轮台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200万元

建设内容:在建设高演、轮台、益州进行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包括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终端建设。


3.大坑口至胡家山脚沿线周边环境整治及节点提升项目

建设地点:大坑口—胡家山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2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20万元,县级财政100万元

建设内容:对对大坑口至胡家山脚沿线周边环境整治及节点提升。


4.梅花树、桃花树规模种植项目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60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60万元

建设内容:在全域进行梅花树及桃花树种植。


5.高演传统村落修复利用及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建设地点:高演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0万元

资金来源:市级财政200万元

建设内容:对高演村庄棚厕及无功能建筑拆除、清运、环境整治,河塘沟渠维修,微改造精提升,美化、绿化,改厕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杆线整治等。


6.益州传统村落修复利用及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建设地点:益州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0万元

资金来源:市级财政80万元

建设内容:对益州村庄棚厕及无功能建筑拆除、清运、环境整治,河塘沟渠维修,微改造精提升,美化、绿化,改厕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杆线整治等。


7.道路提升改造项目

建设地点:大孟、庐山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40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200万、县级财政100万元、衔接资金100万。

建设内容:大孟至庐山、大孟至高演、大孟至胡家山、大孟至林山沿线道路拓宽、道路白改黑。


8.河道治理修复项目

建设地点:大孟、庐山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50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50万元

建设内容:大孟至庐山沿线河道及水坝整治修复。


9.美丽庭院打造项目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30万元

资金来源:市级财政30万元

建设内容:在全村域进行美丽庭院打造。


10.村庄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75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75万元

建设内容:全村域村庄环境整治和重要节点提升打造。


11.益州自来水管提升项目

建设地点:益州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20万元

建设内容:对益州老旧自来水管进行替换升级。


12.卫生环境提升项目

建设地点:全村域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20万元

资金来源:县级财政20万元

建设内容:在村域配备清扫设施、器具并提升全村域卫生环境。


13.林下步道项目

建设地点:大孟、庐山

实施主体:大坑源村

投资资金:10万元

资金来源:省级财政10万元

建设内容:庐山张逢铿研学馆至大孟村林下步道建设。


四、政策与保障

    (1)组织保障

       把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村年度中心工作予以部署推进,明确任务单、进度表、作战线路图。镇乡村建设办公室全面统筹精品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资金、资源、人才支持,督促推动重点任务落实;镇其他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分工履行好工作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全面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领导协助抓,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全员参与工作机制,成立专班、驻村推进。

     (2)政策保障

         落实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鼓励本地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就地创业创收,更好地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农民等群体返乡入乡就业,为大学生提供返乡实习、实践的机会,制定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的有关优惠政策,做好人才返乡后的生活保障,建立完善留住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训,向其提供符合自身条件的创业机会,鼓励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之以恒打造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在省内持续开展了十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各级政府响应号召加快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村庄规划》《歙县岔口镇高演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歙县岔口镇庐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歙县岔口镇益州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规划,现已通过评审并逐步实施,因此该项目在政策及用地要素保障上是可行的。

       根据实际情况本项目分阶段完成(2024 年 1 月--2026 年底),按照先谋划后实施,先小类后大类,先简单后复杂,先基础后发展分阶段进行,因此,项目的进度安排是可行的,具体建设进度安排如下:

       2024 年 1-12 月,主要为大坑源村生态泉水鱼产业园、大坑源特色果品采摘园、林山竹海民宿集群、高演大夫山庄乡村旅游购物一条街等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2025 年 1-12 月,主要为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及部分产业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

       2026 年 1-12 月,包括部分项目的持续推进。

     (3)人才支持

      在“引、育、用、留”上出政策、用实招,为人才返乡建设家乡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要优化人才政策,如大力实施“人才回引”计划等,创造便利条件,给予优秀人才、大学生、创业青年更多机会。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利用调研、考察、评价等多种方式发现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优势。

    (4)用地保障

      大坑源村村庄规划的编制,统筹保障了大坑源村整村产业用地布局和农村住房布局,做好大坑源村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探索开展乡村设计,保护好村庄的特色风貌,统筹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建立“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庄建设-运维管理”全过程管控机制,建立健全“村庄分类+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联动机制,实现大坑源村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大坑源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5)基础设施建设

      农房改造提升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步进行,供水、供电、排污、道路、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群众生活舒适便利。安全饮水达到100%,电网改造升级达标100%,光纤通信覆盖率达到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

    (6)宣传引导

      加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建设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学习活动,全面调动全体村民参与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注重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专题解读宣传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扩大知晓度和影响力。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拓展和美乡村内涵。



联系方式:

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村民委员会

联系人:张健武                

联系电话:13956272012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