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岔口镇:大坑源十八谠

2021-11-06 21:47:49
作者:凌衍
阅读:22931
评论:0
文章导读:歙县大坑源村位于岔口镇西南部,与武阳乡接壤,由原大孟、胡家山、高演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大坑源的河水在大坑口与双溪河交汇,流过洽河、武阳,最后在小川溪口汇入新安江。大坑源村中间是河两边是山,山的海拔并不高,但却异常开阔,缓缓的弧型如一把张开的扇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各自呈现出别样的风

歙县大坑源村位于岔口镇西南部,与武阳乡接壤,由原大孟、胡家山、高演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大坑源的河水在大坑口与双溪河交汇,流过洽河、武阳,最后在小川溪口汇入新安江。大坑源村中间是河两边是山,山的海拔并不高,但却异常开阔,缓缓的弧型如一把张开的扇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各自呈现出别样的风景。不大也不小的这条山坞里嵌居着大大小小十八个自然村,故称“大坑源十八谠”,这是对大坑源村一种无比自豪的说辞。人丁兴旺、风水滋润、山清水秀的大坑源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我生于斯长于斯,青少年时期的欢声笑语都撒落在大坑源的青山绿水之间,亦对此地有一种独特的依恋。

                                           image.png

孩提时期就听爷爷讲述过大坑源的历史:有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个中国人——地球物理学家张逢铿博士;有响应清末“兴学四大家”之首张之洞的倡议,创办大洲源第一所具有近代教育意义的学校——公立大洲高等小学堂的清末癸卯科举人张云锦;有清光绪元年创办大洲公学的吴灏兄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成都军区空军副政委张逢堂少将;有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输变电设备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出国援建权威设计专家淩石友;有就职于美国国际卡车与引擎公司的张国庆博士……既有迷人的自然风景,又有浓厚的人文历史,称得上是“文韬武略十八谠,山清水秀大坑源”。

image.png

南极仙翁故里香炉汰

庐山村,位于半山腰,山下翠竹青葱,绿树环抱,远方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因风景秀丽,远望形似香炉,俗称“香炉汰”,雅名“庐山”。此庐山并非李白笔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江西庐山。通往庐山村有条古道,称之“千步云梯”。庐山村举人叫张云锦,衣锦还乡后,为报答桑梓,出资修建了一条进村的道路,由696块石板铺成,开通了一条通往村里的当时的“高速公路”。民国38年,村民集资修建了半山腰的“仰此亭”,借“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名句,命名此亭,意指村中交通条件改善,村民们运送生产生活物资方便快捷,也指村子会越来越好。2008年春,村里通过多方筹资开通了另一条水泥公路,由于水泥公路要跨经石板路,村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石板路中的6个台阶拆除,现保存的石板路还有690个台阶。石阶宽1.5-2米,路程长达2.2公里,这便是“千步云梯”。

image.png

而庐山村又称“南极仙翁故里”。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横空出世此山中。张逢铿1922年2月出生于庐山村,1929年入村中初级小学破蒙,1935年在岔口大洲高级国民小学毕业,考入休省立徽州中学读初中。张逢铿读书聪慧过人,1937年秋刚读满初中二年级直接考入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1940年秋在该校高中毕业进入国立湖南大学,1958年到1960年他前往南极科考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1960年从南极返美后,张逢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赞誉。美国政府向张逢铿颁发了奖章、奖状,并于1963年2月8日决定,以张逢铿的姓氏为南极一座山峰命名为“张氏峰”。“张氏峰”的地理位置为南纬77°44′、西经126°38′。这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姓氏为南极山峰命名。

image.png

张逢铿博士深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注重乡朋情谊。他始终热爱祖国,曾特意带孩子回乡,以培育子女的爱国、爱乡的情感。改革开放后,张逢铿曾四次回到家乡。他说:“歙县庐山是我生长的地方,它的一草一木都值得我怀念。家屋前那株红桂花树,每当10月来临时散发的扑鼻花香;祖墓旁的那株蜡梅树,每当下雪时的怒放,都使我深深地难忘呵!”

image.png

将军村水塘坞

水塘坞,是个极小的村落,坐落在大坑源的高山之上,毗邻庐山村,由庐山至水塘坞,也就几分钟路程而已。两个村子都姓张,但询问村内的老人得知,水塘坞的张姓,是自皖浙交界处的抽司村迁徙而来。因为地处高山的缘故,水塘坞村内的房舍,几乎都是土楼,以黄土夯实为墙,间或有砖砌的墙,虽有些简陋,却与水塘坞的秀岩俊树、云烟清流融为一体,颇有古徽州建筑的风韵。其实水塘坞还有另一个别称——将军村,因为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古村落中,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少将张逢堂。

张逢堂将军生于1944年,曾经与我爷爷在歙县茶厂作为同事,而爷爷自然也将这一事时常挂在嘴边,尤为自豪。而后于1959年离家参军入伍,1993年晋升少将,1997年自广东军区调入成都军区,出任成都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我曾经去过水塘坞,一入村,便能看到旅游指示牌,往前走几步便是张逢堂将军的故居,门牌号上显示的是水塘坞2号。门牌边上,木制的“光荣人家”标识牌,已然褪去了原本的色泽,而那五角星依然是一抹靓丽的中国红。这块牌子的年岁,比我九零后出生的年纪都要大上许多。听村里的老人说,张逢堂将军回故乡有十多次,他回到大坑源看到家乡变化,十分高兴。他号召在外工作的歙县籍老乡,要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宣传家乡、增辉家乡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或许是军人的缘故,张将军的履历无法查阅,从老家的亲朋好友中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很零碎。可我们不难想象,如此一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如此一个大山里的懵懂少年,竟逐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这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流过了多少血与汗是一般常人无法想象的。

image.png

高山美景胡家山

穿过张逢堂将军的老家——水塘坞,踏上一条长约1.5公里的石板路,步行大约20分钟就可抵达胡家山。胡家山我总以为村里都是胡姓人家,但事实却是一个姓胡的都没有。我太爷爷告诉过我,这个村起初是胡姓居住,村名也因胡姓而得,到后来胡姓在此地并没有开枝散叶,逐渐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淩姓和张姓。

走到村口,引人注目的便是13个“石头猪栏洞”,还有傲然挺立的柏树,穿村而过的小溪,以及错落有致、黄中带红的土楼……在落日时的余晖阳光下,穿过树梢间,三两成群的鸟儿在枝头嬉戏,像是在享受这一美好时光。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食遵循本味,简单纯朴。胡家山的蓝天是通透的蓝,白云是洁净的白,一切事物都是它本来应有的样子,没有刻意的隐藏和伪装,没有遮蔽双眼的阴霾,这不是世外桃源才有的光景吗?

胡家山最为有名的便是“野猪卡”。据说早时胡家山村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野猪出没,庄家农田破坏无数。有一天,野猪群正在偷食田间地头的庄稼,村民发现后便敲锣打鼓进行驱赶。大家一阵追赶过后,竟在山顶处发现有一只野猪被怪石卡住动弹不得,只是一股劲的嚎叫……“野猪卡”便由此得名。站在山顶,看村中粉墙黛瓦,镶嵌在群山间,以云为伴。前有梯田,后有靠山。飞檐翘角的民居蜿蜒于高山,隐现于树林,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梦如幻。让人只觉瞬间踏出万丈红尘,抛却万千烦恼,满心满眼只有这难得美景。

大夫古庄高演村

从野猪卡山顶所眺望到的,便是我的老家——高演村。“大夫古庄”是她的别称,因明朝万历皇帝封淩琯祖父淩社为从三品中大夫,故淩家人取此村名资以纪念。从大坑源脚下上山,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弯之后,抵达“凹头”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站在“对上降”遥望高演村,三面水口的参天古树像一条腰带包围整个村庄。地理先生称此地为“天女散花”形:背后靠山为人的胸脯和头颈,村庄所处为人的心脏和乳房的位置,“大岭降”和“对山降”两条山脊像人的左膀右臂,紧紧抱住怀中的村庄,起到阻挡凛冽寒风的作用。始祖在此筑茅棚,安居乐业,开枝散叶最初是由一条狗经常到“葛藤”底下做窝产子的缘故。这是我怀念的故乡,也是我儿时呆的最久的地方。相对隔绝的环境,这里似乎一切未曾改变,仍旧是从前的模样,仰望良久,继而兴奋急迫地要走进她。

村口便是爷爷奶奶与太爷爷的老房子,如今已墙漆脱落,破败不堪,但却留下我最美好的回忆。我的太爷爷是我儿时的偶像,是当时村中辈分最高的人。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他既能教我读诗写字,能将大坑源的历史娓娓道来,又能耍刀枪棍棒,还教会了我如何扎马步。老房子的记忆总是温馨的,许许多多的回忆都留藏在老房子里。太爷爷对我的谆谆教诲,与爷爷奶奶一起砍柴烧锅,与同伴嬉笑打闹……无一不让我心生怀念。一代代新人在祖屋里出生成长,一间间老房子日渐变旧,一位位老人也随之离去。

image.png

还有村口那一湾老樟树,十余丈树冠,粗枝壮膀,密叶重层,散发香气,阴凉湿润,是行人憩歇的好去处,也是我儿时的乐园。一个村有大树,说明很久远。大树能见证历史的沿袭,虽然她不会说话,却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脑海,它的存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充实,并且有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大樟树周围的众屋,也经过了岁月沧桑和时代更迭,但值得一提的是村中淩氏家族众屋“敬羲堂”,在老一辈人的悉心保护与修缮下保存至今。

那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村人居有四子十八孙,百来十人盛世时,太祖主事,子孙齐心,建成一幢二层砖木结构两进楼房,下堂有天井,四水归一堂。东北角置有櫊房,设放先祖牌位,二层楼上置放祖宗容像,五彩灯架具,刀斧首银器具,还有表演京剧的锣鼓,戏箱行头。敬羲堂由各房轮转牵头经管,凡村内大事在堂内聚议,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开门操办。每年常清扫,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理。现在成为村文化室,老人们在堂内看书报,下棋打牌,欢乐之极。

image.png

如今的大坑源已然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不管是“仙翁故里”还是“将军村”,不管是胡家山还是大古山,都有粉墙黛瓦、翘檐飞角的古民居和飘渺如仙境的山川云海,亦有红色历史与名人古迹。着实称得上“文韬武略十八谠,山清水秀大坑源”。一位位归家的游子,在大山里千回百转,任脚下石板路破碎坎坷,任泥墙上风雨斑驳,却还是随处可见村中老一辈人闲庭信步,悠然自得。他们经风沫雨终于迎来了朝霞满天,可谓是“乡野梦怀痴望在,日斜游客倦知还。静闻牛笛烟岚里,暂作神仙天地间。”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