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歙县论坛|商务合作:0559-2621317

歙县论坛

创新探索“3+1”山区教育新路子,建立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观

2016-10-17 13:20:32
作者:朱向东
阅读:1647
评论:0

留守儿童是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出现的一类群体,农村中小学校尤以留守儿童为主。关注留守学生,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成为急需的问题。歙县绍濂中心学校积极探索山区教育模式,全面实施“3+1”教育管理,由学校、教师承担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责任,引导教育学生生活学习,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努力使留守儿童建立健全良好的生活观。

一、背景缘由

歙县绍濂乡地处歙县南乡,巍巍石耳山脚下,属深山老区,经济发展能力较为薄弱,大量年轻劳动力常年在江浙一带从事打工行业,居家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

2008年起,歙县最偏僻的石狮乡学生初中段学习并入绍濂中心学校管理。由于山高路远,最远的离家有100多里山路,每学期都有五十多位学生常年以校为家,很少回家一趟。每年开学初,学校就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专门开设“狮石留守儿童关爱班”,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班主任,在节假日或双休日实施寄宿制管理,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他们的心理、品行、生活,兴趣等方面的教育。近年来,这种管理方式得到狮石学生家长极大认可,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如程久辉、周林娟等十几位狮石籍学生先后考入歙县中学;汪盛铝、程世民、童灵霞等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绍濂学校共有学生589人,留守儿童367人,达70℅以上。祖辈的溺爱加之近年来,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逐渐增多,造成对这些孩子较大的心理影响。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思想意识的叛逆、行为习惯不良,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学校自201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山区寄宿制”管理模式,实行3+1”教育管理,即:集中全乡三至九年级学生到校本部,每月3周时间集中于学校学习生活,集中放假1周让他们与父母在一起沟通生活。学校非常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品质教育,加强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拓学生思维、拓宽视野范围、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创造能力,与父母家庭紧密联系,全面做好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

二、创新举措

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强。正确的教育引导,集体活动的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留守儿童是非辨别能力、合作团结能力、学习兴趣有着必要性。绍濂中心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乡村少年宫、亲情培育、孝道教育、科技实践基地”四大板块活动,努力营造活泼生动氛围,聚焦学校内在吸引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享受愉快学习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观。

(一)依托乡村少年宫、社会团体,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挖掘留守儿童艺术潜力。

载歌载舞的校园生活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多方位开展生动有意义的活动:

1、健全乡村少年宫建设。学校建立“少儿书画室”、“少儿体艺室”“少儿图书室”“少儿歌舞室”等活动场所,聘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社会人士担任辅导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人人参与,每周活动不少于两次。每月学校组织一个专题的汇报演出,督查活动的进展情况。如,三月份“讲雷锋故事”比赛,四月份“少儿歌曲”比赛,五月份“党是红旗我是花”绘画比赛,六月份“少儿象棋”比赛,七八月份“暑期读一本好书”阅读比赛,九月份“经典诵读”比赛,十月份“红色曼舞”少儿舞蹈比赛,十一月份“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十二月份“初中生篮球赛”“小学生跳绳”比赛。鼓励和激发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造,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2、非遗文化进校园。为了拓宽留守儿童视野,了解家乡徽州文化内涵,增强爱家感情,学校先后聘请了“剪纸艺术”传承人吴筱梅老师、“徽州民歌”传承人操明花老师、“歙砚书法”传承人王武正老师,利用双休日期间来学校给留守儿童上课指导。学生对家乡的艺术文化兴趣倍浓,巧妙的剪纸作品、清爽的民歌“哈哈腔”、端正的毛笔字不仅赢得家长社会的称赞,更增强学生学习学好文化知识的动力。

3、大学生走进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接触面狭窄,少于与外界交流,单一的群体交往容易使他们产生偏执的心理。2015年秋季起,绍濂中心学校依托地校战略平台,与黄山学院结对连帮,黄山学院每月定期派选优秀的大学生走进校园,与留守儿童一起说话谈天,同吃同玩,沟通学习。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以他们的青春朝气和学识见地,成为留守儿童们的好朋友,以同龄人的身份帮助疏导留守儿童阴影心理,摆脱他们的烦恼困惑。一年来,此项活动收效甚为明显,多数留守儿童以大学生为榜样,体谅父母,关心集体。

(二)兼并家庭教育,建立师生亲情,促进年轻父母责任意识,关爱留守子女。

1、教师充当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身份,引导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原先学校一周“5+2”的教育模式,学校教师只承担学业授课任务,而学生穿衣、吃饭、洗衣服、打扫家务活、复习预习等事项一般有家长或监护人负责。许多留守儿童因祖辈们的过分溺爱,自身的放纵,生活能力较差:不会叠被子洗衣物、吃饭挑食不讲卫生、简单的劳动表现懒散、性格孤僻缺乏集体责任感。绍濂中心学校自去年实施“3+1”教育模式以来,组织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分队”,每个留守儿童都确定一名具体的“代理家长”,指导和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低年级留守儿童中,教师百分之百担任家长角色,从学生起床到安寝入睡,“指导——教育——尝试——放手”的循序渐进过程,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评选出优秀留守儿童和优秀“代理家长”。如,第一学期开展“系鞋带”、“叠被子”等竞赛;第二学期开展“钉纽扣”、“洗裤子”、“整理内务”等竞赛。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中,自觉锻炼自身生活能力,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建立亲情会面室,促进年轻父母的责任意识,培养留守儿童健康阳光的心理。学校通过上门、电话或一封信等沟通方式进行家访,要求父母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孩子沟通联系的机会。并设立“校园亲情会面室”,留守儿童可以与家长通过QQ视频或微信的方式进行交流;班主任、教师、代理家长可在QQ、微信视频中向年轻父母汇报留守儿童的进步和成绩,使每一个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都能时时感悟到亲情在身边,带给自己的幸福,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互动,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更有助于留守儿童和学校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适时开展感恩孝道教育,丰富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没有感恩意识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道德观。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隔离,很少得到近距离父母的关爱,内心会出现亲情的空白,体验情感不够丰富,生活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消极因素逐渐增强,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了使每一个留守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学校利用节假日,大型活动的机会开展感恩教育,孝道教育。如,2015年重阳节“我向爷爷奶奶说爱您”活动,一句话、一件小事、一样小礼物,许多爷爷奶奶流下激动幸福的眼泪,留守儿童们也从中也感悟到“爱一个人”是如此的简单和幸福的道理;2016年元旦开展“留守儿童联欢会”,18名狮石籍的留守儿童聚集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载歌载舞,说出自己的心愿和祝福,分享新年蛋糕,举起饮料杯,享受大家庭中的新年快乐。家长也在QQ视频中感悟到自己孩子真正长大懂事了,由衷地增强了青年父母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开辟课外科技实践基地,锻炼留守儿童的劳动能力,培养留守儿童的创新意识。

1、组织课外科技实践探究。“劳动最美丽”。合适健康的实践活动,能开拓人的视野,净化人的心灵。学校多方联系,开辟了三处课外科技实践基地:科技养殖实践基地,猴头菇科技种植基地,盆景科技教育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专家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实践---讨论---学习---探究”的活动,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留守儿童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和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把自己的不足和不解问题与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善于团结,善于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留守儿童在和谐的实践环境中,聆听科技辅导员的讲解,手把手的指导,在自己亲身体验中感悟劳动的艰辛,感悟成功的不易,感悟学问的可贵,油然而生出对大自然的尊重,对父母老师的感恩,对知识的渴望追求。留守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一个个健康活泼,积极乐观的农村留守儿童一起生活,家长放心,社会欢迎。

2、利用课堂,家校小角落,开辟留守儿童科技实践“自留地”,培养学生爱动脑动手,团结合作的能力。学校鼓励留守儿童对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创新改进,鼓励留守儿童利用学校、家庭的便利条件,自行养殖或种植自己感兴趣的农业作物,并作为评选“优秀留守儿童”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适时提供技术帮助,并分阶段加以评比,对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加以公示表彰。引导各个家庭祖辈父辈参与,并建立“亲子”劳动实践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劳动实践中和父母家人进行沟通,增进感情,同时使家长向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努力。

三、创新效果

学校利用身边资源,有计划组织各项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康乐观的心理,让留守儿童学生从单纯的学校书本“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解放留守儿童的眼睛,学会观察,看到更加美丽的世界;解放留守儿童的双手与大脑,学会劳动,学会思考;解放留守儿童的鼻子与耳朵,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聆听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全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意识得到一定的提升。如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获得黄山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好;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获得全国“平安校园”称号;《中国农村教育》、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对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多次进行报道;童灵霞同学获得安徽省“十佳留守儿童”称号;“走进田间地头,创建美·味留守天地”学校留守儿童科技实践活动获得2016年安徽省科技创新三等奖;留守儿童江淑晴、潘家如、程佳莹等同学科技作品获得黄山市科技创新二三等奖。一场由留守儿童完全自导自演的2016年“六一”儿童节联欢庆祝活动,从策划、编排、排练、外部联系,教师、家长都以门外汉的身份放手给学生。手抄报、科技幻想画、经典诵读、珠算表演、民歌大合唱、翰墨书法,一个个艳丽多姿、内容丰富的台上台下表演赢得各界人士的赞许,也进一步检阅了绍濂中心学校实施“3+1”教育模式的成效

四、社会需求及发展方向

绍濂学校运用“3+1”教育模式实施一年以来,在当地社会、百姓和家长中反响强烈,学校内质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滞后,在杭苏沪等地外出人员居多,家庭子女教育方式一般分三种情况:其一,由留家的祖父辈看管照应;其二,送入当地私立贵族学校学习;其三,孩子独立生活或亲戚帮忙照应。这些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极为不利,给许多外出务工父母带来“顾工作难顾儿” 的很大烦恼。“3+1”教育模式给这些打工者犹如一股春风,极大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程海锡,601班程思远(一位从黄山市新世纪私立学校转学学生)学生家长说:“孩子独身一人在外地,他可怜我们也不放心。如今可算好了,家门口办起来寄宿制,不用花费巨额学费,生活不愁,学习也不用管,这下解决一个大心事”;702班卯春梅、301班卯洪甸(贵州某学校转学姐弟俩)家长说:“从前,夫妻俩为了生计,只好把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外婆家读书,交通不便利,想见一面都难,孩子大了,她外婆又老了,正为孩子的事发愁,绍濂学校真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二)、满足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需求,学生数逐渐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绍濂学校根据当地形式,以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为工作重心,尽一切努力为全县留守家庭服务,满足外地留守学生家长需求,现学生有来自休宁县白际乡、屯溪区屯光镇、祁门县流口乡、本县王村镇、森村乡、狮石乡、长陔乡等地方,学生人数每学期逐渐增多。来自休宁县白际乡的汪晓君同学(702班)洋溢着笑容说:“我家海拔有1500多米,以前家里只我和爸爸两人,因为我读书爸爸不敢出去工作。现在好多了,爸爸可以放心挣钱了,没有按时都给我寄钱,每月我还能回到爸爸身边去看看他呢。”狮石籍学生李为容同学叔叔说:“因为大人打工经常换地方,这孩子已换了五个学校了,我对他们说,绍濂学校寄宿制办得非常好,我儿子去年就是从这里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安心你们父母也放心。”

(三)、以感情丰富、感恩之心的小手影响年轻父母,增进师生、父(母)子(女)的感情。一位来自绍濂乡岭口村,401班毕御同学的祖父说:“如果不是我家这小东西,儿子儿媳早就各奔东西了。她爸好赌,夫妻俩经常吵架。上次放月假回家,我孙女说,爸爸,我和您比一比,您好好工作,不让妈妈爷爷奶奶担忧;我认真在校读书,自己洗衣服,不用您们操心,咱们看谁成绩最优秀。现在他爸也不赌博了,孙女成绩又好,一家人真感谢学校老师们教育得好!”2016年秋季一开学,老人又把放在歙州私立学校就读七年接的孙子毕野转回绍濂学校。身处深山的绍濂学校一年来,尤其重视留守儿童“孝义”道德教育,各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留守儿童懂得感恩,懂得敬重、明白事理。一些家长反馈说,孩子在一年的时间里懂事多了:以前是我们关心他,现在是他(她)关心我们。已毕业的狮石籍学生程世民说:“绍濂学校就是我的家,每年回来我都到学校住上一两天,看看老师和狮石的小弟妹们,”绍濂学校特别开放了两间探亲房间,免费解决这些返校学生和探亲留守儿童的家长们的一顿三餐等食宿,以拉近留守儿童与老师、父母之间的距离,丰富留守儿童们的内心情感。

五、总结思考

大力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要有“育好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留守儿童做好各项服务,要开辟多种渠道和方法健全留守儿童健康积极心理,建立他们良好向上的生活观,工作活动之中许多做法经验值得总结思考。

从教师层面去看,要改变过去课堂单一的传授的方式,书本知识与学生德育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学生能力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学生行为习惯相结合;改变师尊生低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平等的气氛,教师要融入与留守儿童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求,做他们真正的朋友;要加强业务方面的知识学习,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要以崇高的责任使命,把每一个留守儿童视同自己的孩子。

从家长层面去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关乎子女的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单从家庭经济的角度,放任自己的孩子;或单从满足子女的生活要求,降低自己的责任。作为家长,时刻应有清醒的认识,未来竞争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子女成长、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多与学校老师交流联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培养和健全孩子的良好生活观

从学校层面去看,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出现老龄化,急需音体美等方面教师,教师一人多课的现象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极为不利。学校在合理有序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动态,还应高度关注教师的业务培训及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活动之中。要设法筹集资金,加大对留守儿童生活设备的改善和教师培修方面的投入,营造“育人为上”氛围。

从社会层面去看,“打工潮”的出现,使得愈来愈多的留守儿童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政府要将思想提到一定的高度,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加大社会舆论,倾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要引导鼓励资助当地青年劳动力,广开经济源,在家乡勤劳致富,使家校社会一体化,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一片蓝图。

说两句吧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

论坛新帖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歙县大小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

掌上操作 更加便捷